52古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liú

【源】 ①古帝尧之子丹朱之庶兄九人,封于留者之后,以邑为氏(8,17,60)。留,春秋时郑邑,后为周大夫刘子采地,故城在今河南偃师西南35里之刘聚。②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于王畿之留(故城参见上条),以邑为氏。周庄王时留子国即是(7,60,62)。③春秋时宋有留邑,食邑者有以邑为氏(12,21)。至秦置留县,汉武帝封张良为留侯,即其封地,故城在今江苏沛县东南。一说,春秋时卫大夫留封人之后,见《姓源》及《广韵》。误矣,春秋时宋、陈有留地,均未属卫(7)。【变】 ①留即刘之本姓(17)。②亦作〔畱〕(9)。【望】 会稽、东海(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留盻,汉强圉侯(7,17)。留梦炎,宋时衢州人,谆祐四年进士第一,累官至右丞相,入元时起为礼部尚书(232)。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长治、运城、忻州,江西之吉安,福建之邵武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引 《路史》 云: “丹朱庶兄九,其封於留者为留氏。” 丹朱乃帝尧之子,故此之留氏当系出祁姓。②又引 《姓源韵谱》 云: 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为氏。③郑樵则云: “按《姓纂》: ‘卫大夫留封人之后。’ 然无据。宋有留邑,此则宋之留邑大夫,因以邑为氏。” 其地在今徐州泗水东南二十五里留城是也。④或为刘氏所改。郑樵又云: “刘诞谋逆,贬姓为留。” 《姓氏词典》 注云: 留,古地名,有二: 一为东周郑邑,即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 一为春秋宋邑,在今江苏沛县东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则云: “ (留),春秋郑邑,后为周大夫刘子采地。留、刘字通也。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南三十五里刘聚。” 与 《姓氏词典》 所谓 “东周郑邑,即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 之说不同。而近於 《姓源韵谱》“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内,以邑为氏” 之论。⑤《广韵》 则云: “留,亦姓,出会稽。本自卫大夫留封之后,后汉末避地会稽,遂居东阳,为郡豪族。”

《姓氏词典》注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 云: “周庄王时有留子国、留子嗟,皆贤人。庄王不明,留氏放逐,国人作诗剌人,今《丘中有麻》是也。” 留,旧或作 “”。

汉代有留肹。(按, 肹, 或作肸, 音xī。 《姓氏词典》 引作 “”,误。) 又有留长孺; 三国时吴有留赞,为将军;唐代有留叔先; 五代有留从効,泉州节度使。《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引作 (宋) 留从效,永春人,清远军节度使。宋代有留梦炎; 明代有留睿。

猜你喜欢

  • 读音:chēng称,(见《姓苑》)鲁公族之后。(见《路史》)

  • 读音:Chéng【综】 源出不详。见《中华姓府》(63)。安徽淮南(362)、辽宁(63)、河北武清、北京大兴(62)、台湾台北、台中、新竹、彰化(64,68,261)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

  • 巴雅爾岱

    读音:Bāyǎěrdài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氏族》译作“伯要歹”。

  • 读音:Quàn【源】 ①见《姓苑》(7,9,14)、《广韵》(11)。②唐时南诏国王(劝龙晟)之姓(14,15,21,62)。【望】 汲郡(17,418)。【布】 北京(91)、湖北武汉等地均有此姓。

  • 公綦

    读音:gōng qí【综】 汉灵帝时有乌桓校尉公綦稠,于汉中平四年为渔阳人张纯、张举等反叛时所杀,见《后汉书》(7,17,21,60)。历史上罕见复姓。《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未详其源。后汉有公

  • 脱脱忒

    读音:Tuōtuōtè【综】 元时蒙古人姓(57,61)。亦作〔托克托台〕(24)、〔脱脱里〕(399)。【人】 孛儿速(一作布尔哈苏),脱脱忒氏,元世祖之直宿卫(24,51,399)。子答答呵儿,脱

  • 娜貞

    读音:Nàzhēn【综】 彝族姓。属蒋觉家支,云南宁蒗有此姓(375)。

  • 读音:Yín罕见姓氏。《姓氏词典》有载,其注“崟” 称:“又作崯。见《新编千家姓》。”未详其他。

  • 读音:Yīng【源】 系自嬴姓。晋大夫季婴之后,见《风俗通》(1,7,12,15,17)。季婴,即赵婴齐,亦称楼季婴。②商臣仲衍之后,见《路史》(60)。 【望】 河南(17),河东(418)。【布】

  • 喀爾拉哈

    读音:Kāěrlāhǎ【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吉林乌拉(23,63,180,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