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
【源】 周宣王时卿士仲山甫之后,避仇改为种(6,11,12,17,60)。【望】 河南(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种嵩,东汉时河南洛阳人,官至司徒(6,17,21)。种师道,宋时洛阳人,累官京畿河北制置使(61)。
仲山甫之后,避仇改为种。(见《姓源》)
种氏,本种氏,或言仲山甫之后,因避难改为种,望出河南。(见《通志·氏族略·以次为氏》)
▲<汉>种劭,洛阳人,献帝时为益州刺史。<宋>种放,洛阳人,左司谏。<明>种云龙,咸宁人,正德中南宫知县。
【源】 周宣王时卿士仲山甫之后,避仇改为种(6,11,12,17,60)。【望】 河南(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种嵩,东汉时河南洛阳人,官至司徒(6,17,21)。种师道,宋时洛阳人,累官京畿河北制置使(61)。
仲山甫之后,避仇改为种。(见《姓源》)
种氏,本种氏,或言仲山甫之后,因避难改为种,望出河南。(见《通志·氏族略·以次为氏》)
▲<汉>种劭,洛阳人,献帝时为益州刺史。<宋>种放,洛阳人,左司谏。<明>种云龙,咸宁人,正德中南宫知县。
读音:Tàihétè【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吉林乌拉(23,63,18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作“泰胡特”。
读音:lí【源】 釐连氏之后有厘氏,见《路史》(60,62,63)。罕见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引 《路史》云: “釐连氏之后有厘氏。”(按:“釐”,俗或作厘,疑“釐连”,改作“釐”,或
读音:Hèěrsū【源】清满洲八旗姓。世居吉林乌拉(23,63,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读音:Huólǐlàér元代蒙古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蒙古族》援引 《蒙古秘史》 收载,未详其源。(按:疑此即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所收之元色目人姓“火里剌”之别译,误以为蒙古族姓。姑兼收
读音:Sìlìwù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姓氏考略》 有载。其注“俟力伐” 云: “代北人姓,后改为鲍氏。‘伐’ 一作 ‘戊’; 一作 ‘代’。”盖伐、代、戊形近似而讹误。今中华书局标点本
读音:Liǎng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吕梁地区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gǔ lì gàn敕勒别部骨利干,其地昼长夜短,以部为氏。(见《唐书·回鹘传》)
读音:Tuōluō【综】 清驻防杭州满洲八旗有拖啰氏(256)。
读音:huàn【源】 周文王庶子召公奭之裔召伯奂之后(60,63)。亦见《姓苑》(7,9,15,17,21)。【望】 河东(17,418)。【布】 北京、四川成都(91)、山西平陆(298)、广东化州
读音:Yáo【源】 与摇氏同(62)。《姓氏词典》 引《中国姓氏汇编》收载,未详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