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Xiè

【源】 ①系自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故城在今河南唐河南),后失爵,以国为氏(6,9,12,17,60)。②唐弘文馆直学士谢偃,卫州人,本姓直勒,其祖孝敬仕北齐,改姓谢氏,见《旧唐书·文苑传》(60,242)。③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今满族姓(344)。④土族谢加氏后改为谢氏(194)。⑤台湾土著(65)、蒙古(344)、土家(387)、苗(117)、彝(130)、朝鲜、回、黎、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变】 北魏时赐龙骧将军谢懿为大野氏(7)。【望】 会稽、陈留(17,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72%,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广东、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4省谢姓约占全国汉族谢姓人口45%。【它】 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土著曾被迫使用过日本姓平尾,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命重新改姓谢(65)。【人】 谢恩,春秋时鲁人(15)。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江,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澄海,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泸水、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鲜、彝、傣、壮、白、蒙、满、水、瑶、苗、土、畲、藏、仫佬、仡佬、土家、布依、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兖州龚邱县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氏。” 《姓氏考略》 注引 《姓谱》亦云: “周宣王时,申伯作邑于谢,后为氏。” ② 《姓氏词典》 注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 云: “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谢以失国,子孙散之,以国为氏。”③或系直勒氏所改。《姓氏考略》 据 《旧唐书·文苑传》 云: “谢偃之祖孝政,本姓直勒氏,改姓谢。” 望出陈留、会稽。④后或改为 “” 姓。郑樵注云:“谢服为鸿胪卿,后汉末出征,嫌其名姓不祥,乃改为射咸。” ⑤土家族之谢姓,由夕姓音变而得。⑥藏族之谢姓,则出自 “谢资” 氏,本部族名,以部为氏,省改为 “”。⑦土族之谢姓,出自孩如一孔。“”音变而为 “”,遂以为氏。注⑤——⑦见 《中国人的姓名》。

汉代有谢弼,东武阳人; 东晋有谢安、谢道蕴;南朝宋有谢灵运; 清代有谢希逸。

猜你喜欢

  • 读音:xuān【源】见《篇海》(80)、《字汇》(86)。禤纯旺,汉建武17年禆将,随马援征征侧、征贰,后留守防城,为禤姓始祖,见《防城县志》。 【变】亦作褟,褟音达而禤音喧,见《通雅》(60)。 【

  • 多于

    读音:Duōyú【源】 见《姓苑》(9,11,12,17)。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初见于 《姓苑》,未详其源。后或有改为单字姓“多”者,参见“多”条。

  • 读音:rú【源】 ①春秋时郑公子班,字子如,见《左传》。郑公族多以王父字为氏(60)。②雁门如氏,源出蠕蠕族(242),其先为代北如罗氏,后改为如氏,见《魏书·官氏志》(6,12,17,27)。【望】

  • 读音:Lùn【源】①东晋末西秦将军论叔达之后(62)。②唐时吐蕃称宰相为论。大相曰论茝、副相曰论茝扈莽,各一人。亦号大论、小论,又总号曰尚论掣逋。唐太宗时,吐蕃大论薛东禄赞,始入朝,太宗以琅邪公主外孙

  • 唐佳

    读音:Tángjiā【源】 清满洲八旗姓。原籍无考(23,63,180,260)。【变】 后改为唐氏(180)。【人】 清正蓝旗满洲护军傅勒和之妻为唐佳氏(260)。清代满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收

  • 烏古

    读音:Wūgǔ【源】 乌古,辽时女真部落名,为以部为氏(60),至金时改称乌古论氏,至元时又改称乌古孙氏,明时又复为乌古氏,至清时改为乌库哩氏(181)。《姓氏词典》收载。其据《姓考》注云:“以部

  • 士敬

    读音:Shìjìng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词典》引《中国姓氏汇编》收载;《中国姓氏大全》引《中国姓氏集》亦载,未详其源。

  • 調

    读音:Tiáo【源】《周礼》调人之职,掌司万民之难而和合之,其世官者氏焉,见《姓苑》(7,9,11,12,17)。 【望】河西(418)。 【布】河南临颍(339)、北京(91)等地均有此姓。现行罕见

  • 畱吁

    读音:Liúxū《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 “春秋赤狄之国,为晋所灭(见《左传》)。其后为氏。” 畱,或作“留”。

  • 獨虎

    读音:Dúhǔ【源】 金时女真人姓(71)。【望】彭城(71)。【变】《金史姓氏考》作〔独虎术鲁〕(71)。清《续通志·氏族略》作都克塔哩(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