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Xī

郗姓主要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以邑名为氏。

郗姓历史人物有郗鉴,两晋时人,少时家境贫困,但他仍勤奋好学,博览经籍,躬耕陇亩,吟咏不倦,以儒雅著名。时逢饥荒,州人资助,郗鉴即分赠乡亲孤老,救济很多人。

郗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三十四位。


【音】 旧读Chī(82)。【源】 ①系自己姓。青阳氏之后,苏忿生支子封于郗(故城在今河南沁阳境),因以为氏(6,11,12,17,60)。 ②傣(165)、满(344)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山阳(17,21,418),高平(6,60),济南(15,21)。【它】 郗、郄二字已混,后人编书,多有出入。据《史姓韵编》、《万姓统谱》、《尚友录》,二姓虽并见,所收互异(60)。【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郗鉴,晋时高平金乡人,历官车骑将军、司空加侍中(6,15,21,61)。


现行罕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有分布。《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中国姓氏大全》 亦俱收载,并注此音。《姓氏考略》 注云: “《路史》: ‘苏氏之子封于郗,为郗氏。’ 望出高平。《黄长濬法帖刊误》: ‘晋郗姓,自太尉鉴以后,遂为江右名宗。 读如尚书��肃之‘��’; 世人俗书 ‘郗’ 讹作 ‘郄’, 呼为郄诜之‘郄’,此大谬也。郄诜,晋大夫郤縠之后; 郗鉴为汉御史大夫郗虑之后,姓源既异,音读自分。(按: 郗、郄本二字。《说文》: ‘郗,周邑。在河内。’ 即 《左传》 ‘王与郑苏忿生之田’, 温原��樊之 ‘��’。 春秋晋文公时有��虎, 《战国策》 有��疵。 当皆��氏所出。‘郄’ 为 ‘郤’ 之别体。 《玉篇》: ‘郤’, 俗从 ‘��’。《说文》: ‘郤’,‘晋大夫叔虎邑。’ 《隶书汉学师宋恩题名》 ‘师郗进’, 偏旁从 ‘��’ 与 ‘��’ 相似。 俗遂变作 ‘郄’。致与郗字相混,史炤《释文》,郄虑之‘郄’ 音 ‘绮戟反’; 至晋元帝时郄鉴,乃音 ‘丑之反’,与黄氏之说不同。《大涅盘经音义引声类》: ‘郤乡在河内。’ 桂馥 《说文义证》 引作 ‘郄’。转与 《说文》 ‘郗’ 字注合。则其时郗、郄二字已混可知。后人编书,更多出入。据 《史姓韵编》、《万姓统谱》、《尚友录》二姓虽并见,所收互异。《韵编》 凡重要人物,均列陌韵郄姓; 《万姓统谱》、《尚友录》适与相反; 《氏族典》 两姓复见。靡所适从。两姓人物,亦无从一一考订分辨。因郄系俗体,未便列入郤姓。故并附入郗姓内,幸阅者以意鉴别之。”)

”,今多音xī。

汉代有郗虑,高平人,御史大夫; 唐代有郗纯,兖州人,中书舍人。

猜你喜欢

  • 道拉奥特

    读音:Dàolāàotè鄂温克族姓氏,居陈巴尔虎旗。《中国人的姓名·鄂温克族》有载,未详其他。

  • 彭祖

    读音:péng zǔ【源】 系自彭姓。陆终之子籛封于大彭(参见彭氏),号大彭,大彭即彭祖,支孙因氏(7,12,17,60)。亦见《国语·郑语》(63)。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

  • 读音:Mén【音】 亦音瞒(Mán)(60,62)。【源】 楚有樠木(即樠木山,一作武陵山,在今湖北钟祥东)。《吕氏春秋》有续樠,为国名。当以地为氏(60,62,63)。Mán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

  • 赫依

    读音:Hèyī【源】彝族姓。属雕乌家支(375)。

  • 读音:Ài【源】 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公族之后,见《路史》(91)。《中国姓氏大全》收载,其注云: “历史上的罕见姓氏。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国 (熊姓)同族中,有的改姓暧。”

  • 布卻

    读音:Bùquè【源】 见《姓苑》(7,24,63)。

  • 读音:Qín【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台湾台北、台中等地均有此姓(64,68,261)。现行罕见姓氏。今河北之蔚县有分布。《新编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Gā【综】 源出不详。大陆北方有此姓(9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临汾、湖北之监利、老河口等地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中国姓氏大全》亦收,其注云: “现代北方有(此姓)。

  • 可單

    读音:Kědān【音】 可音克、单音丹(70)。【综】 北魏时代北姓可单氏改为单氏,见《魏书·官氏志》(7,60)。疑即渴单氏之异译(70)。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后改为单氏

  • 读音:Zhà/Jah,Ja【综】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