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ā

【音】 今亦音A-(91)。【源】 ①商时伊尹为阿衡(官名,保护教养之官),支孙以官为氏,见《风俗通》(1,7,12,17,60)。 ②北魏时阿伏干氏、阿伏氏、阿贺氏等均改为阿氏(7,12,17,60,70)。 ③唐时右屯卫将军金城郡公阿罗憾,为波斯人,见桑原骘藏《隋唐西域人华化考引》(242)。 ④明清时云南大理府邓川州知州阿氏,为白族(253)。今白族姓。 ⑤明清时云南大侯州(今云县南)巡检司土巡检阿氏,为布朗族(253)。 ⑥明时云南巨津州(在今丽江巨甸)同知阿氏、石门关巡检司土巡检阿氏,均为纳西族(253)。今纳西族姓(151)。 ⑦明时云南开化府新现寨(在今屏边西北)土舍、乌蒙乌撒东川镇雄怀德司(在今彝良)、蒙化直隶厅南涧土县丞、蒙化州(今巍山)土千夫长、蒗蕖州(今宁蒗)土知州均为阿氏,系彝族(253)。今为彝族姓(130)。 ⑧明清时云南永宁府土知州为阿氏,系蒙古族(253)。 ⑨清时贵州安顺府土司阿姓,始于明洪武年间(72)。 ⑩清时甘肃碾伯县(今青海乐都)土司阿氏,系蒙古人(72)。 ⑪清满洲八旗姓巴尔拉氏、乌扎库氏等后均改为阿氏(180)。今满族姓(181)。 ⑫鄂伦春族阿其格查依尔氏,汉姓为阿(190)。 ⑬达斡尔族德力根氏汉姓为阿(189)。 ⑭土(195)、傣(205)、羌等族均有此姓。【望】 河南(17,60,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阿薄,北魏时鹅青之禆将(21)。阿其麟,明时代州人,嘉靖进士,知晋宁县(61)。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 今上海之松江县,安徽之贵池,河南之卢氏,山西之太原、长治、运城,甘肃之酒泉,永登,青海之天峻,新疆之塔城、布蝴津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彝、傣、土、藏、傈僳、达斡尔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引 《风俗通》 曰: “伊尹为阿衡,支孙以官为氏。”伊尹,商汤时重臣,曾任主管教养的阿衡之职,其后代支系子孙或以 “”为氏。② 《魏书·官氏志》 载: 北魏阿伏干氏、阿单氏、阿贺氏等,并改为单姓 “”,则此当出自鲜卑族。③清代满族姓氏乌扎库氏、巴尔拉氏亦改为单姓“”,见 《满族姓氏录》。④当今,不少民族取名时以 “”字起首,如蒙古族或有名阿拉坦桑者,简而呼为阿拉坦。原为金库之意,后将其分为姓名两部分,而自谓姓 “”。⑤达斡尔族有 “阿尔丹” 氏。或取其首音谐“”而为单姓。⑥土族之阿姓为名字所改。明洪武三年 (1370年),元朝甘肃行省郎中失喇率部归附明朝,其孙名阿吉,后以阿为姓。一音ē。

唐代有阿光进; 明代有阿其麟,代州人,宁晋知县。

猜你喜欢

  • 白鸞

    读音:Báiluán【综】 见《印薮》,白即伯,亦作〔伯鸾〕氏(60,62)。历史上罕见之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印薮》有白鸾氏。(注)云: ‘白即伯字’; 是白鸾氏,即伯鸾氏

  • 读音:Pū【综】 源出不详。台湾台北有此姓(68,261)。

  • 敕力

    读音:chì lì代北复姓,高车别帅有敕力犍。(见《魏书》)敕力氏,后魏高车别帅敕力犍。(见《通志·氏族略·代北复姓》)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中文大字典》 收载,《中国古今姓氏词典》、《中国姓氏大

  • 读音:mén周礼公卿之子,入王端门,教以六艺,谓之门子,其后为氏。(见《通志·氏族略·以地为氏》)叱门氏、吐门氏、库门氏,均改为门氏。(见《魏氏·官氏志》)▲<后魏>门文爱,山阳人。<

  • 果基

    读音:Guǒjī【综】 彝族姓。属惹你家支,四川越西、冕宁等地均有此姓(208,375)。

  • 拔拔

    读音:bá bá【综】 长孙氏出自拓跋郁律,生二子,长曰沙漠雄,次曰什翼犍。什翼犍即北魏道武皇帝祖父也。沙漠雄,为南部大人,后改名仁,号为拔拔氏。至北魏孝文帝,以拔拔为皇枝之长,改为长孙氏,见《唐书·

  • 孛思忽兒弘吉剌

    读音:Bèisīhūérhóngjílá【源】 元时蒙古人姓(24,57)。一作〔布斯格尔鸿吉哩〕。《元史》载鸿吉哩氏(一作弘吉喇)有二,以部为氏者,列传之鸿吉哩氏也。而后妃之鸿吉哩氏系布斯格尔鸿吉哩

  • 读音:Jù罕见姓氏。当即 “曜”姓之讹。《汉语大字典》收载,其注“曜”引《汉书·王子侯表》:“五据侯臞(曜)丘。”颜师古注:“臞(曜),音‘劬’,又音‘惧’。”或作“䂂”。一

  • 古勒琿

    读音:Gǔlèhún金代女真族姓氏。乃女真白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未详其他。

  • 读音:Yì《姓氏词典》收载,其据《姓谱》注云: “以水名为姓氏。肄水在湖南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