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伏干
【源】 阿伏干,原为蠕蠕别部,居阿步干山,在今甘肃皋兰南50里,因步、伏古声近似,译言互用,该部落居此山,因以为号,后遂氏焉(70)。【变】 ①北魏时改阿伏干氏为阿氏,见《魏书·官氏志》(6,12,17,27,60)。一说,改为干氏(7)。 ②亦作〔阿步干〕、〔阿薄干〕(60,62,63),而作〔阿伏于〕(70),系刊误。
历史上代北地区罕见三字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注云: “代北人姓。后改为阿氏。一作阿薄干、阿步干。”
【源】 阿伏干,原为蠕蠕别部,居阿步干山,在今甘肃皋兰南50里,因步、伏古声近似,译言互用,该部落居此山,因以为号,后遂氏焉(70)。【变】 ①北魏时改阿伏干氏为阿氏,见《魏书·官氏志》(6,12,17,27,60)。一说,改为干氏(7)。 ②亦作〔阿步干〕、〔阿薄干〕(60,62,63),而作〔阿伏于〕(70),系刊误。
历史上代北地区罕见三字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注云: “代北人姓。后改为阿氏。一作阿薄干、阿步干。”
读音:Tújiā【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松花江(23,63,180)。【变】 后改为图氏(180)。【人】 清镶蓝旗满洲护军达林之妻为图佳氏(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松花江地方,乃满八旗姓氏
读音:Piào【综】 源出不详。见《中华姓府》(63)。【布】 安徽淮南(362)、河北卢龙(289)、江苏武进(314)、山东新泰(359)、云南东川(380)、河南巩县(301)、甘肃永昌(392
读音:sì lì【源】 代北姓。当系俟力伐氏之省字(70)。后改为鲍氏(12,27)。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后“改为鲍氏”。《姓氏词典》据《太平图话姓氏综》注云: “北
读音:Āsībù【源】 回纥族九姓,即回纥氏、仆固氏、浑氏、拔曳固氏(即拔野古)、同罗氏、思结氏、契苾氏、阿思布氏、骨仑氏(17,19,21,62)。《姓氏词典》 引 《姓觿》 收载。其注云
读音:Ténɡsǒu【综】 佤族姓。世居云南孟连公信区公良村(161)。
读音:zǐ chéng【源】 ①春秋时鲁国季平子之子成叔为彭侯,其后以子成为氏(4,7,60)。②春秋时齐公子固之后,见《姓源》(17)。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据《世本》注云: “鲁
读音:bēi【源】 ①春秋时郑大夫卑谌之后,见《风俗通》(1,21)。②相传为汉时西域小国卑耳国人之后(6,12,17,60)。③鲜卑为族名,其族人有以卑为氏者(6,9,17,21)。【望】 雁门(1
读音:Sījiā【综】 清正蓝旗满洲马甲硕色之妻为司佳氏(260)。
读音:wū wán乌桓有乌桓山、乌丸川。(见《读史方舆纪要》)后魏王神念父同为护乌丸校尉,因号乌桓王氏。(见《元和姓纂》)后周王德、王轨皆赐姓乌丸氏。(见《周书》)
读音:shū【源】 高阳氏颛顼帝之子淑士之后(60,91)。【布】 江苏武进(314)、福建罗源等地均有此姓。【人】 淑虞,东晋末前燕慕容皝之将,封扬武将军(7,24)。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