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
【源】 ①古帝高阳氏颛顼之后,以号为氏(12,17,60)。②高阳,春秋时宋国邑(故城在今河南杞县西),食邑者以为氏(11)。【望】 济阳(17,60,418)。【人】 高阳魁,古时辩士,见《尚友录》(21)。
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高阳氏之后。”古帝颛顼号高阳氏,其后或以祖辈名号为氏,遂称高阳氏。望出济阳。
《吕氏春秋》 载有古辩士高阳·魋。
【源】 ①古帝高阳氏颛顼之后,以号为氏(12,17,60)。②高阳,春秋时宋国邑(故城在今河南杞县西),食邑者以为氏(11)。【望】 济阳(17,60,418)。【人】 高阳魁,古时辩士,见《尚友录》(21)。
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高阳氏之后。”古帝颛顼号高阳氏,其后或以祖辈名号为氏,遂称高阳氏。望出济阳。
《吕氏春秋》 载有古辩士高阳·魋。
读音:xī dú guān宇文部大人有悉独官氏。(见《魏书》)
读音:Jiā’ā【综】 藏族姓(房名)。世居四川南坪、平武,汉姓为杨(249)。
读音:Dépǔ彝族姓氏,本氏族名,或以代姓。德普,即“地氏族”,后或改单姓“李”。见 《中国人的姓名·彝族》。
读音:Liàn【源】 见《通志·氏族略》(12)、《正字通》(86)。【变】 一作䜌(7)。【望】 南郡(17,418)。【布】 北京、四川成都等地均有此姓(91)。【人】 恋祕,汉时南
读音:hòu qiū【源】 春秋时厚丘为鲁大夫采邑(故城在今江苏沭阳北40里厚丘镇)(17,60),因氏。亦见《姓苑》(7,9,12,21)。【变】 亦作〔厚邱〕(17)。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
读音:ā fú gān【源】 阿伏干,原为蠕蠕别部,居阿步干山,在今甘肃皋兰南50里,因步、伏古声近似,译言互用,该部落居此山,因以为号,后遂氏焉(70)。【变】 ①北魏时改阿伏干氏为阿氏,见《魏书·
读音:Yì【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Jiá【源】 ①周成王定鼎于郏鄏(故城在今河南洛阳西,居者以为氏(15,17,21,60)。②春秋时郑大夫郏张,其先食采于郏乡(故城在今河南郏县),以邑为氏(6,7,9,12,60)。③春秋时楚
读音:Zhuógǔ《中国姓氏大全》 有载,其注 “斫骨”云: “一作 ‘斮骨’。历史上鲜卑族复姓。北齐有斫骨光弁。”
读音:hòu【源】 系自姬姓。厚瘠为春秋时鲁孝公之子惠伯革之后,食采于厚(故城在今江苏沭阳北),称厚成叔,以邑为氏(4,7,17,60)。【变】 后改为郈,亦作后(7,11,17,60)。【望】 东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