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Bào

【源】 ①系自姒姓。夏禹裔孙敬叔(即杞公子)仕齐,食采于鲍(故城在今山东省历城东30里),因以命氏,见《姓苑》(6,7,9,12,15)。②庖牺氏即伏羲氏,其后有鲍氏(8,62)。③北魏时改俟力伐氏(一说为俟力氏)为鲍氏(6,11,12,44,70)。④清满洲八旗姓保佳氏、瓜尔佳氏等后均有改为鲍氏者(180)。今满族姓(344)。⑤景颇族金别氏,汉姓为鲍(168)。⑥佤族羊布拉氏(亦称尤斯拜氏),汉姓为鲍(161)。⑦蒙古族姓(344)。又,内蒙古东部蒙古孛儿只斤氏后改为鲍氏(384)。⑧回族姓(344)。【望】泰山、东海、河南、上党(12,17,21,60,418)。【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6%。尤以青海、江苏、山东、湖北、浙江等省多此姓,5省鲍姓约占全国汉族鲍姓人口70%。【人】鲍叔牙,春秋时齐卿,敬叔之子,荐管仲于桓公(61)。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 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平度、鱼台、龙口,陕西之韩城,山西之太原,广西之田林,四川之合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马关等地均有。汉、满、壮、佤、蒙古、土家、布依、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初见於 《姓苑》。其源不一:①《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注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云: “鲍出自姒姓,夏诸侯国,子孙氏焉。” 此当以国为氏。②亦系出姒姓。《姓氏考略》 注引 《姓苑》 云:“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者,食采於鲍,因以命氏。” 郑樵亦云: “姒姓。不知所出。或云夏禹之后有鲍叔,仕齐,食采於鲍,因以为氏。” ③郑樵又云:“俟力之为鲍,俟力代亦为鲍。”见《郑通志·氏族略·总论·同名异实》。(按: 俟力代,《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作“俟力伐”。) ④满族姓氏或改为鲍姓。《满族姓氏录》载; 满族之瓜尔佳氏、鲍佳氏等或改为单字姓“鲍。”⑤佤族之鲍姓,则由佤族姓 “寒琐顶” 氏所改。见 《中国人的姓名·佤族》。

春秋时齐有鲍叔牙; 汉代有鲍宣,哀帝时谏议大夫; 南朝宋有鲍照,诗人; 明代有鲍弼。

猜你喜欢

  • 周蓋

    读音:Zhōu'gài【源】 春秋晋孝公时有周盖氏,见《姓氏英贤传》(21,63)。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词典》 引 《姓氏英贤传》 收载;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亦收,其据《万姓统谱》 云:

  • 對素普

    读音:Duìsùpǔ彝族姓氏。意为 “鸟氏族”,本氏族名,或以代姓。后改汉族“张”。见 《中国人的姓名·彝族》。

  • 读音:Qióng【源】海南岛有琼山,亦称琼州岛,或以为氏(62)。亦见《中华姓府》(63)、《新编千家姓》(73)。【布】 吉林辽源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广西之灌阳、山西之运城及晋中地区

  • 读音:zhěn【源】 见《姓苑》(6,9,12,15,17)。或指枕为姓,如被氏、绣氏之类,见张澍《姓氏五书注》(60,62)。【望】下邳(17,60,418)。【布】湖北武汉(91)、台湾宜兰(68

  • 读音:juàn【源】 ①系自芈姓。楚鬻熊之后,见《风俗通》(1,6,12,17,60)。②圈公之后。圈公为秦博士,避地南山,汉祖聘之不就,惠太子即位,以圈公为司徒,见《陈留风俗传·自序云》(1)。一说

  • 读音:dào【源】 系自姬姓。春秋时鲁公族之后(8,17,60)。亦见《姓苑》(7)。【变】 与��同,见《姓苑》(17,26)。【布】 台湾有此姓(65)。罕见姓氏。《新

  • 读音:bì【源】 周武王之弟卫康叔之后有璧氏(17,60,62)。齐有璧司徒(15,21)。【布】 四川有此姓(17,60,62)。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姓氏考略》注引 《路史》云:

  • 埃拉

    读音:Āilā【综】哈尼族姓。系出氏族名,世居云南金平,汉姓为黄(137)。

  • 胡都忒

    读音:Húdūtè【综】 清驻防察哈尔镶白旗有胡都忒氏(259,260)。

  • 北旄

    读音:běi máo【源】 系自子姓,见《世本》(4,7,60)。即北殷氏(4,60)。【变】 亦作〔北髦〕(4,60)。历史上罕见之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世本》 ‘北髦氏,子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