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诗词古文>王珪生平

王珪生平介绍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查看王珪的诗词古文

轶事典故

  三旨相公

  王珪为相时,少有建明,被时人称为“三旨相公”。他上殿进呈时,称为“取圣旨”;神宗决定后,称为“领圣旨”;退朝后告诉禀事的人,称为“已得圣旨”。

  四相簪花

  庆历五年(1045年),韩琦知扬州时,官署后花园中有一种叫“金带围”的芍药,有四盆,每盆都开了一朵花,而且花瓣上下呈红色,一圈金黄蕊围在中间,因此被称为金缠腰,又叫金带围。此花不仅花色美丽、奇特,而且传说此花一开,城中就要出宰相。当时,同在大理寺供职的王珪、王安石正好在扬州,韩琦便邀他们一同观赏。因为花开四朵,所以韩琦便又邀请州黔辖诸司使前来,但他正好身体不适,就临时请路过扬州也在大理寺供职的陈升之参加。饮酒赏花之际,韩琦剪下这四朵金缠腰,在每人头上插了一朵。说来也奇,此后的三十年中,参加赏花的四个人竟都先后做了宰相。沈括将此事记载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后来,“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还曾以主题绘制了一幅《四相簪花图》条轴和一幅《金带围图》扇面。

人物生平

  王珪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后代都成了舒州人。

  王珪秉性宽厚沉稳,谦和礼让。他勤思苦学,天资过人,落笔则出语惊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高中进士甲科第二名(榜眼)。初任扬州通判,后被召入京城在集贤院值班,随又为三司盐铁判官、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再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母逝,假归服丧三年,后复被召入京城,为学士兼侍读。

  嘉祐七年(1062年),宋仁宗宴宝文阁作飞白书,命王珪诚岁月姓名,分赐侍臣,欧阳修得双幅大书,王珪夹题八字云:“嘉祐御礼赐欧阳修。”仍于绢尾书翰林学士臣王珪奉圣旨题。

  后议立太子,中书召他起草诏书,他说:“此大事也,非当面接受圣旨不可!”第二天,仁宗亲自召见,他对仁宗说:“天下臣民早就希望立太子,以免生乱。这次果真是陛下的圣意么?”仁宗道:“朕意已决。”他再拜称贺以后,才退而起草。

  宋英宗即位,理应提升草诏人,但因有人将他在中书召见时拒不草诏事进了谗言,疑他对已不忠,于是,置而不理,以观后效。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忽然召他入内殿,升他为端明殿学士,赐他龙盘金盒,安慰他说:“从前误信人言,今天朕已疑窦尽消了!”

  宋神宗最爱王珪的文采,即位后,提升他为翰林学士承旨,专为朝庭草拟重大典章。

  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

  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元丰元年(1078年),改革官制(元丰改制),超授王珪为银青光禄大夫。

  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元丰六年(1083年),封郇国公。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患病,他请皇太后立延安郡王为太子。太子立,是为宋哲宗。于是拜他为金紫光禄大夫,进封岐国公。同年五月十八日(6月12日),卒于任中,享年六十七岁,追赠太师,谥号文恭。

  绍圣(1094年-1098年)年间,因邢恕等人诬陷,王珪被追贬为万安军司户参军,削夺诸子官籍。徽宗即位,归还他赠谥。蔡京掌权时,又剥夺追回所赠谥号。政和(1111年-1118年)年间,再次恢复赠谥。

文学成就

  王珪以文学进用,受同僚共同推崇赞许,其文章气魄宏大华丽,自成一家,朝廷重大的典制策令,多出自于他的手,词林人士都称赞他。自熙宁初年开始,连续为皇室起草诏书十八年。但他官任到宰相,共十六年,没有多少建树,大多是谄谀歌颂之词。他亲笔撰著的《宋两朝国史》一百二十卷、《在京诸司库条式》一百三十卷、《王珪集》一百卷,和续著的《宋六朝会要》,都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

  清《四库全书》收录了王珪《华阳集》四十卷(原为六十卷、附录十卷,后删减),在《总目》中介绍说:“ 珪少掇高科,以文章致位通显,不出国门而参预大政,词人荣遇,盖罕其比”。又说:“其文章博赡瑰丽,自成一家。揖让于二宋之间,毫无愧色。谢及、陆游、杨万里等往往称之,殆非虚美。”

猜你喜欢

  • 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 朱光弼

    生平无考。《全唐诗》收诗2首。其中《铜雀妓》一首为其所作,见《乐府诗集》卷三一、《万首唐人绝句》卷一七。《宫词》一首,见明人增订本《万首唐人绝句》卷九,乃误收刘言史《长信宫》诗。

  • 张拙

    唐末进士。信佛教。曾在湖南与石霜庆诸谈佛法。《祖堂集》卷六、《景德传灯录》卷一五载其事迹,并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 钟震

    潭州湘潭人。从朱熹受业。建主一书院,授徒讲学,学者称主一先生。理宗端平初诏授侍读。

  • 瞿智

    智一名荣智,字睿夫,一字惠夫,其先嘉定州人。父晟,迁昆山。兄信字实夫,时齐名,称二瞿先生。智嗜学明《易》,至正间,宪司试辟后青龙镇学教谕,摄绍兴府录判,寻弃官去。睿夫博雅能诗,以书法钩勒兰花,笔致妙绝。时寓华亭,所居有通波阁。与黄晋卿、段吉甫、李季和、成原常、张伯雨诸君友善。

  • 亢文苑

    亢文苑,生平、里籍不详。元·钟嗣成《录鬼簿》未载其名。从其曲中可看出他曾飘零异乡,落拓不遇,穷愁困厄,因壮志难酬而怀着满腔悲愤。对小人得志、贤才受压的社会现实怀着强烈不满,并具有穷且益坚、经时济世的宏图和信念。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 杜笃

    (?—78)东汉京兆杜陵人,字季雅。少博学,不修小节。得罪美阳令,被囚,会大司马吴汉卒,于狱中为诔,辞最高,光武帝赐帛免刑。后仕郡文学掾。章帝建初三年以从事中郎从马防击西羌,战殁。有《明世论》、《论都赋》等。

  • 沈与求

    沈与求(1086—1137),宋代大臣。字必先,号龟溪,湖州德清(今属浙江)人。政和五年进士。历官明州通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尚书兼权翰林学士兼侍读,荆湖南路安抚使、镇江知府兼两浙西路安抚使、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明州知府、知枢密院事。著有《龟溪集》。

  • 黄庚

    黄庚,字星甫,号天台山人,天台(今属浙江)人。出生宋末,早年习举子业。卒年八十馀。晚年曾自编其诗为《月屋漫稿》。事见本集卷首自序及集中有关诗文。黄庚诗,以原铁琴铜剑楼藏四卷抄本(今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两本卷次不同,文字亦各有错诲空缺,而底本多出校本诗十馀首。

  • 卓秉恬

    (1782—1855)四川华阳人,字静远,号海帆。嘉庆七年进士。授检讨。改御史,历给事中。尝论盗贼与捕役勾结,故盗风难息。道光间历左都御史等官,兼管顺天府尹最久。九卿会议时,常有辩论,不为当事者所喜。官至武英殿大学士。谥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