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露生平介绍
生平
《南湖郑氏世系》载:“开莆来学”木坊是唐贞元三年(787)岁次巳丑冬,率旨赐金敕建。宋熙宁七年(1074)重修,明嘉靖四十二年(1519)重修,皇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1933年重修。坊中央悬有“恩荣”牌,下横幅书:“倡学先儒唐太府卿首祀乡贤南湖郑露”,右边书:“道承东鲁”,左边书:“学启闽南”。
“开莆来学”木坊属“文学坊”,坊立在后埭郑露曾孙郑阜后裔聚居的莆田拱辰门(北大门)内龙坡境社,行人通衢之处(今荔城区北大路)、巍峨雄伟,过者仰望。是莆田“文献名邦”的历史见证。有1200多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可惜在1966年“文革”初期被毁为平地。
郑露、郑庄、郑淑定居莆田南山后,得南山湖川之利,以儒业致显,启莆学训弟子,以俗淳民化,文风渐盛。露,《书堂》记述此事:“附凤凰翼,与木石居,和乐兄弟,游玩诗书。”南山风水,露公诗云:“千年松柏问谁栽,荥水长流倡学来;鹤骨龙鳞沦佛海,南湖一鉴映天台。”朱熹游南山,《题南湖书堂》诗云:“倡学功高泽且宏,庄庄奕叶盛云传;三贤文献俨然在,云案薪传夜夜灯。”
郑露南山兴学时历三十多载,世人谓之“开莆倡学”始祖,他传来中原文化,为莆田文化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按:郑庄定居十五年后于公元800年迁兴化县,浔阳定居;郑淑定居九年后,于公元791年,迁居仙游县巩桥荷叶山定居。)
莆田府学孔庙两庑,有举人、进士题名碑二方。碑记为明成化二年进士黄仲昭所作,时在景泰甲申年(1464),记曰:“吾莆科第、昉自唐贞元。林藻贞元七年(791)登进士第,为邑人登士的第一人。迄晚唐五代,已有十余人登进士榜……”追溯渊源,当归“湖山书院”倡学训道的丰功伟绩。
郑露于贞元十三年(797)五月初一日加封太傅丞相,英国公,时年五十八,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又封露为侯,升为中书舍人。学瑜为吏部左侍郎,是年九月初十到兴化军会二弟一起受封。露卒于宪宗元和十三年(818),享年七十九岁,夫人蔡氏卒于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合葬莆田荔城区壶山宝胜院麓牛眠埔,有包砌双龟碑一通。上镌“唐太府卿郑露公墓”,是荔城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开莆来学”木坊
历史沿革
“开莆来学”木坊,位于北大路后埭街(今英龙街龙坡社),创建于唐初。为纪念郑露及其庄,淑二弟开创莆田儒学的功绩,邑人曾在莆田城内后埭建起“开莆来学”坊。也有人说:于唐德宗贞元二年(785)春,奉旨敕建。经宋熙宁三年(1070),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清光绪十年(1884)等多次重修,在坊上均有注明。1966年“文革”期间被毁。它还曾经受本地八级大地震,是座抗震古建筑物。
木坊构造规模
“开莆来学”木坊,是莆田创建最早的坊,三间,十二柱,下接石柱,宽4柱,深3柱,石柱中央两柱高3米,两边两柱高2米,地下扎石基础既宽大且深,地面铺石板,石柱竖立在地面石板上,中央石柱前后有石护柱紧靠包锁,使其加强隐定性。高七米,宽五米,“开莆来学”书写在高3.5至4米的匾额上,好像两面书写一样,两旁各宽1.1米,也有匾额各书四字,中间宽2.5米,除书“开莆来学”外,两旁和下面还有一横小梁,都用小字书写建坊的意义目的。三间的匾额底下,都有枋木托住。“开莆来学”坊名匾额上面正中有一直匾大书二字,其四周向前斜出,饰以木雕花匡,两旁各饰三横三层装饰后,开始逐步用枋木悬出,用鸡搭斗渐向外伸出,共伸出五层,承着坊的屋檐,以托住坊顶屋盖,中门上六个鸡斗两旁小门上各二个鸡斗,一共前十个鸡斗,后也十个鸡斗,从下逐渐向外伸出五层,总共前后一百个鸡斗向外开放,从坊下望上去,像丛盛开的花朵。我年轻时,从涵江首次来莆田投考初中时,走过“开莆来学”坊下,来回地看,真感壮观!印象极深。 莆田人论坛,人才,论坛,新闻,房地产!
坊屋顶用瓦片铺成,宫殿式,脊头隆起,两端翘些,前后四檐角翘起,两边小门比中门低约1米铺屋盖,也脊头隆起,只向外的脊头翘些,向外的两檐角翘起,远观很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