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诗词古文>陈政生平

陈政生平介绍

陈政(616-677年)字一民,号素轩,唐朝前期,河东人。父陈犊,字克耕,祖籍山西河东,隋朝将领陈果仁之子,驻守河南光州,隋朝末年说服陈果仁以五万精兵降唐,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功拜玉钤卫翊府中郎将,封开国元勋济美嘉庆侯,原配卒,陈政为陈犊与魏敬之子,排行第三。陈政唐朝前期河东人(今山西)。开辟漳州的将领之一,青年时随其父陈犊攻克临汾等郡,唐太宗任其为左郎将。>>查看陈政的诗词古文

生平

  公元669年(唐高宗总章二年),闽中曾镇府年老乞休,又因泉(治今福 州)潮 州"蛮僚"啸乱,唐廷遣戎卫归德将军陈政更代,晋升陈政为朝议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自丰州(今泉州)莆田县南下。此时,福 建多为狂锋獠之地,百事待兴。入漳伊始,受尽劳累病苦。陈政所率唐军来到柳营江畔(今江东)扎营,并打退少数民族武装,进军盘陀梁山之下。后来,少数民族首领组织更大规模的狙击,陈政以众寡不敌退守九龙山(今九龙岭),且耕且守。同时,奏请增兵,朝命以陈政之兄陈敏、陈敷带领五十八姓军校南下支持。明嘉靖福建《龙溪县志 地理》卷之三·祠祀一记载:“威惠庙。城北门外祀唐将军陈公元光,河东人,父政以诸卫将军戍闽出为岭南行军总管,平广寇,创漳州,以左郎将领州事,后战殁于阵,漳人至今思之。庙初建漳浦县,建炎四年始建今所,宋守章大任记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庙食于漳,历年数百祭皿未尝一日平也”。现存最早的光州固始县志——明嘉靖《固始县志》,以及后来的清乾隆《重修固始县志》却又只字不提陈元光及其先人。明嘉靖《龙溪县志》大量引用宋代资料,可靠性很高.在唐朝初期陈政陈元 光家族曾定居于丰州莆田县南部,今莆田市仙游县,当时仙游县还没设立,攻打漳 州时,陈政父子并非从北方长途率兵南下,而是直接在泉州及所属莆田县一带招募士兵南下作战,后来开创漳州。这样史实的记述,在宋代的仙溪志(今莆田市仙游县)中,有陈政与陈元 光在当地居住的史料。这一史料证明:陈政父子应为唐朝初期派驻泉州(包括莆田)的驻军首领,他们来自北方,因此,其部队的核心应为北方人。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一州(当时泉州为今天的福州,唐武德五年(622),在旧南安县地置丰州,治所在今丰州镇,并析南安县置莆田县,丰州下领南安、莆田两县。不久丰州撤销,南安、莆田两县再隶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唐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的南 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治南安县(福建南安市丰州镇),不久,武荣州再废入泉州(今天的福州),州治最初设在云霄县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陈元 光入漳作战,且招且战,其部下应有不少当地土著。陈元 光与蛮僚的矛盾,应当看作是定居农业民众与游动不定的蛮僚之间的矛盾,唐代的漳 州不过几千户人家,这些人,应为唐朝可以控制的农业户口,在他们之外,尚有不可计数的蛮僚生活于漳州山区。陈元 光率领定居农业人口与蛮僚为争夺漳 州控制权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双方交战的最后结果,定居农业民众控制了漳州沿海一带,而蛮僚控制了漳州的腹地。所以,对唐代漳 州的开发程度,不可估计过高。实际上,直到北宋时期,漳 州还是属于落后的地区。漳 州的发展,是在南宋进入第一个高潮,而其具有较大影响,则是在明代才有的。

  公元670年(唐咸享元年),陈敏兄弟奉母魏箴与年仅十四岁的陈元 光同行,率府兵从光州固 始东行南下。至须江县(今浙江省江山市)地,陈敏、陈缚不幸相继病逝。陈政迎其母,葬二位兄长于汉兴(今福建浦城),领众军校入闽会合。陈政采纳军咨祭酒丁儒之策,瓦解柳营江西少数民族武装,教化西北山峒的黎民,围歼少数顽固之敌于蒲葵关下,打通了南进的道路,于是,进屯梁山外的云霄镇。在边事稍有安息时,便建宅于云霄火田村居住。他曾经渡云霄江,指着江水对父老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因改云霄江名为漳江,此即后来,以“漳”命州名的来由。

  公元677年(唐仪凤二年)四月,陈政病故于军中,享年六十二岁。公元1150年(南宋绍兴二十年,追封陈政祚昌开佑侯。

陈政墓

  陈政墓在福建省云霄县城西3公里处的将军山麓。现墓地尚存翁仲、马、羊等唐代大型石雕。陈政墓附近有一溪涧,名马坑,相传为陈氏饮马处,山麓有磨剑石、试剑石。

猜你喜欢

  • 张说

    张说(667年~730年)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

  • 周振

    周振,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为武学生(《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八之一二),尝知海陵县(清道光《泰州志》卷一三)。

  • 张光启

    张光启,字元明,章丘人。明诸生。有《张仲子诗》。

  • 桂念祖

    一名赤,清代经学家、词人。念祖从小师从经学大师皮锡瑞,在经学、词章方面均有深厚功力,尤擅于词。曾从康、梁参加戊戌变法,主持沪萃报馆,后留学日本时客死。

  • 殷英童

    北齐人。善画,兼工楷隶。

  • 元顺帝

    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ToghonTemür,蒙古语意为“铁锅”,1320年—1370年),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也是元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元明宗长子,元宁宗长兄。至顺四年(1333年)六月初八即位于上都。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闰七月,明军进攻大都,妥懽帖睦尔出逃,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至正三十年(1370年)四月二十八日,妥懽帖睦尔驾崩于应昌,享年五十一岁。庙号惠宗,蒙古汗号为“乌哈噶图汗”。明朝为其上尊号为“顺帝”,民间又称其为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等。

  • 于立

    南康庐山人,字彦成,号虚白子。博学通古今,善谈笑。不求仕进,以诗酒放浪江湖间。有《会稽外史集》。

  • 吴汤兴

    吴汤兴(1860―1895),台湾苗栗客家人,祖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州)。秀才出身。1895年5月,愤清政府割让台湾于日本,在台湾聚合粤籍(客家)乡人,盟誓抗日。得台湾巡抚唐景崧支持,奉命统领台湾义民队伍。6月中旬,日军进犯新竹时,与徐骧、姜绍祖等义军奋勇抵抗,屡败日军。7月上旬,会各路义军反攻新竹,与日军反复搏杀。8月中旬,与敌苦战于苗栗。8月下旬在彰化保卫战中,率义军与日军激战于八卦山,中炮牺牲,时年35岁。

  • 张炳樊

    张炳樊,字卿玉,明江阴人。

  • 李晔

    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初名李杰,即位后改名李敏,后又改名李晔。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唐朝第十九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和殇帝以外),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