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诗词古文>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原文和赏析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鸟类中也有的懂得报仇的,能耐虽小却奋斗不停。
学:仿效。诸进士:指应进士试的举子们。精卫:鸟名。古神话中说,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溺死于东海,化为精卫鸟,常衔西山之石以填东海。偿冤:报仇。寸诚:寸心,决心。

口衔(xián)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希望把那滔滔大海填平。
心望:希望。

(miǎo)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看不见有多大的功效,依然视死如归往前行。
渺渺:渺茫,毫无可能。功难见:难以实现其事业。见:看见。区区:小小的。命已轻:性命轻微。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人们都讥笑此举太荒唐可笑,只有我欣赏其精诚专一。
造次:荒唐可笑。专精:精诚专一。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必考虑这没有终止的日期?本应如此度过一生。
计:考虑。无休日:没有终止的日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chóu)名。
问心无愧报仇事,哪怕《刺客传》中不曾留名。
刺客传:司马迁《史记》中有《刺客传》,记述侠客冒死行刺为人报仇之事。不著:没有记载。雠(chóu):同“仇”。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查看作者详细介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鸟类中也有的懂得报仇的,能耐虽小却奋斗不停。
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希望把那滔滔大海填平。
看不见有多大的功效,依然视死如归往前行。
人们都讥笑此举太荒唐可笑,只有我欣赏其精诚专一。
何必考虑这没有终止的日期?本应如此度过一生。
问心无愧报仇事,哪怕《刺客传》中不曾留名。

注释
学:仿效。诸进士:指应进士试的举子们。精卫:鸟名。古神话中说,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溺死于东海,化为精卫鸟,常衔西山之石以填东海。
偿冤:报仇。
寸诚:寸心,决心。
心望:希望。
渺渺:渺茫,毫无可能。
功难见:难以实现其事业。见:看见。
区区:小小的。命已轻:性命轻微。
造次:荒唐可笑。
专精:精诚专一。
计:考虑。无休日:没有终止的日期。
刺客传:司马迁《史记》中有《刺客传》,记述侠客冒死行刺为人报仇之事。
不著:没有记载。雠(chóu):同“仇”。

王一娟.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诗精选200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210-211

王辉民.诗词曲赋名作今译:三环出版社,1990:159

创作背景

  公元810年(唐宪宗元和五年),省试(礼部试)为进士出的诗题为《精卫衔石填海》。当时韩愈为河南令,听说了试题名,有所感,仿效作了此诗。

富金壁.中华文化经典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453

赏析

这首诗借咏神话,赞美一种不畏艰险、立志复仇、终生不逾的坚毅精神。作者特别强调精卫的复仇行为,寄托了他自己刚烈无畏的品德。作品出于古而入于今,立意高远,感情鲜明。

前六句,勾勒出一个生动感人的偿冤报仇的小鸟形象。前四句,从正面破题。虽未直接点破“精卫”二字,但“偿冤”一词已暗示之。“山石细”、“海波平”二词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了“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五六两句描写了精卫填海的失败。特别是用“抱寸诚”、“衔细石”,与“心望海波平”的宏愿进行反差极大的对比,充分显示精卫鸟的心诚志坚;用“渺渺”、“区区”等叠词,与“功难见”、“命已轻”配搭,表达出对精卫鸟命运的无限同情。

后六句,“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一句,是全诗主旨。从七八两句起,作者开始抒发议论,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个人的见解。“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人格化的精神品质。“人皆讥造次”,大致是指文人学士在对待精卫填海这件事上,纷纷祖述陶渊明的“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的无为、无奈的观点。“我独”二字,表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赏专精”,是他立论的依据,后四句围绕“赏专精”论点,充分展开议论。最后两句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且应人传的观点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全诗以理入诗,具有滔滔不绝的雄辩力,作者着力弘扬了一种精诚奋斗的精神,思想上更具积极意义。此诗完全跳出试律窠臼,多称之。但关键在于作者当时不是进士身份,无汲汲于等第之心,故能格高品逸,写得气势磅礴,雄浑严整,而其情哀切动人,是韩愈心志之自然吐露。

富金壁.中华文化经典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453

郭振.古代诗人咏海:海洋出版社,1993:313

彭国忠.唐代试律诗:黄山书社,2006年: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