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传经

传经

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入另一经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论大全·辨张仲景伤寒论》:“盖风寒之初中人也,无常,或入于阴,或入于阳,皆无定体,非但始太阳终厥阴也。或自太阳始,日传一经,六日至厥阴,邪气衰不传而愈者,亦有不罢再传者,或有间经而传者,或有传至二三经而止者,或有终始只在一经者,或有越经而传者,或有初入太阳,不作郁热,便入少阴而成真阴证者,或有直中阴经而成寒证者。”《景岳全书·伤寒典·传经辨》:“伤寒传变不可以日数为拘,亦不可以次序为拘,如内经言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之类,盖言传经之大概,非谓凡患伤寒者必皆如此也。”病邪轻重正气强弱,以及治疗得当与否,是传经与不传经的重要因素。观察疾病的传经与否,决定于脉证有无变化。六经传变,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合病、并病、直中三阴等。详各该条。

猜你喜欢

  • 枫藤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爬山虎之别名,详该条。

  • 幼科汇编

    儿科学丛书。肖绍渠编,刊于1913年。为《幼幼集成》、《达生编》、《遂生编》、《福幼编》及《引痘新法》五书的合刻本。

  • 脾冷多涎

    病证名。又名捏破涎涡儿。《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二:脾之液为涎,脾气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流出渍于颐上。”治宜温中健脾。用益黄散、理中丸。

  • 蝎梢散

    《兰室秘藏·口齿咽喉门》方。白芷、当归身、柴胡各二分,桂枝、升麻、防风、藁本、黄芪各三分,羌活五分,草豆蔻皮一钱,麻黄一钱五分,羊胫骨灰二钱五分,蝎尾少许。为末,先用水漱口,以药擦之。治大寒风犯脑,牙

  • 产后腹痛

    出《金匮要略·产后病脉证并治》。指产后小腹部疼痛。多因血虚胞脉失养,或血瘀、寒凝等瘀阻胞脉所致。其中瘀血阻滞胞脉而致腹痛者,又名儿枕痛。若气血虚者,症见小腹隐隐作痛,喜热喜按,头昏目眩,体倦畏冷,甚则

  • 伤寒秘要

    书名。2卷。明·董玹纂定,胡正心参补。前有伤寒约论,次述六经病证,并分述伤寒诸症以及与伤寒有关的症候、病证66则,末附治疗方剂102首及备用效方19首。

  • 邪害空窍

    空窍,即孔窍。指邪气侵害口、鼻、耳、目等器官所发生的病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

  • 面目浮肿

    证名。见《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有虚实之分。虚证亦称面目虚浮。多因脾、肺、肝、肾脏气虚衰所致。实证多由湿热壅盛、风火水气、阳明实热所致。《景岳全书·面病》:“面肿有虚实,肿者为实,浮者

  • 脾风

    证候名。①脾经风邪。《素问·风论》:“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②肝传脾之病,肝为风木,故名。《素问·玉机真脏论》:“肝传之脾,病名脾风。发瘅,腹

  • 喉杵

    病证名。似指咽喉病之肿痛症状而言。《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喉杵,喉极肿而极痛。宜甘桔射干汤,外点烧盐散。”另有见喉忤者,乃刊刻误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