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口骨

猜你喜欢

  • 阳水肿

    病证名。肿满之一。属热实,多由患儿体质尚实,湿热内郁,水道阻塞,水气泛滥,外攻肌表而成。《幼幼集成》:“阳水肿,身热,大便秘,小便赤涩,烦躁口渴,以五皮汤作煎送沆瀣丹微下之。”但必须量儿大小,根据病情

  • 秉风

    经穴名。代号SI1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肩解。属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太阳,手、足少阳之会。位于肩后肩胛岗上窝之中央,天宗穴直上,举臂时有凹陷处。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和付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并有

  • 简明中医儿科学

    书名。南京中医学院儿科教研组编。本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前者介绍儿科学的发展概况,及诊治、护理等基本知识。后者又分初生疾病、四大要症(麻疹、天花、惊风、疳症)、弱症、杂症四部分,并附小儿推拿术。书中根

  • 生髓育麟丹

    《辨证录》卷十方。人参、麦门冬、肉苁蓉各六两,山茱萸、山药各十两,熟地黄、桑椹各一斤,鹿茸一对,龟板胶、枸杞子各八两,鱼鳔、菟丝子各四两,当归五两,北五味子三两,紫河车二个,柏子仁二两。为细末,炼蜜为

  • 汤麟

    【介绍】:见汤衡条。

  • 霍乱

    病名。出《灵枢·五乱》。俗称触恶。泛指突然剧烈吐泻,心腹绞痛的疾患。《诸病源候论·霍乱病诸候》:“霍乱者,由人温凉不调,阴阳清浊二气有相干乱之时,其乱在于肠胃之间者,因遇饮食而变发。”《杂病源流犀烛·

  • 阴阳两虚

    指脏腑阴阳俱虚,或气血俱虚,或肾阴阳俱虚。可因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或阴阳俱损而致。在辨证方面,既有阳虚的见证,又有阴虚的见证。治疗原则应两补阴阳,并根据阴阳虚损的情况,分主次施治。

  • 问胸腹

    十问之一。问胸腹与辨别脏腑病证有关。胸膈脘腹满闷或胀痛走窜,噫气不舒的,多属气滞;疼痛固定一处,阵痛如针刺的,多为血瘀。钝痛气寒,咯吐痰涎的,多属停痰;胸胁痛、气促不能平卧的,多属饮证、积水。胸膈痞闷

  • 血秘

    病证名。指血虚津枯或跌打瘀滞等所致的大便秘结。《医碥·大便不通》:“血秘,老人产妇血液干枯或病后血虚或发汗利小便以致津涸(津亦属血),均宜润剂,苁蓉润肠丸、更衣丸、四物汤、麻仁、杏仁辛润之品。又肾司二

  • 王开

    【介绍】:元代针灸医生。字启元,又字镜泽。兰溪(浙江兰溪)人。家贫好读书,游大都(北京),在窦汉卿门下二十余年,精习针灸术。1277年(至元初)任扬州教授,后辞归。著有《重注标幽赋》、《增注针经密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