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拳衡条。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小儿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病后真元亏损,肾脏怯弱而声音低微瘖痖。此外尚可见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症,治宜益精补肾,用地黄丸或补肾地黄丸。
见《中药材手册》。为蟾蜍皮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为阳虚或阴虚,椒疮日久失治,疳疾上目,泪泉疾病等引起的证候,“视珠外神水枯涩,而不润莹”(《审视瑶函》)。证见泪液减少,甚则枯竭,不能润泽目珠。视之暗淡失泽,转动欠灵,眼
气缓,心气舒缓或和达之意。喜能使人精神兴奋,心情和达,气机通利。但狂喜暴乐,反会令人精神涣散,心气弛缓,出现心悸、失眠,甚至精神失常等症状。《素问·举痛论》:“喜则气缓,……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
舌苔隆起如刺状。为热极之象。邪热越盛,芒刺越多,一般多为胃实热;有时也可根据芒刺所生部位区分邪热所在,如舌尖芒刺为心热,舌中芒刺为脾胃热,舌边芒刺为肝胆热。
阴血耗损的危重证候。多由高热、汗吐泻、出血或其它慢性消耗发展所致。临床表现为身体干瘪、皮肤皱折或眼眶深陷,精神烦躁或昏迷谵妄。本证与亡阳之别在于:虽有汗出但身热、手足温,口渴而喜冷饮,呼吸气粗,唇舌干
见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调经专辑》。即居经。详该条。
病证名。《竹林女科证治》:“妇人行经时及产后,过食生冷之物而血闭发热,以血见水即滞故也。初起一、二月生寒发热,五心烦躁,口苦舌干,面色青黄,犹易医治。先用逍遥散退其寒热,后用紫金丸(三棱、莪术、良姜、
病名。痢疾类型之一。古称白滞痢。因便下白色粘冻或脓液,故名。有属寒属热之分。《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白痢者,由肠虚而冷气客之,搏于肠间,津液凝滞成白,故为白痢也。”其症便下如冻胶或鼻涕,可兼见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