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呃逆

呃逆

病证名。见《万病回春》卷三。一作逆、逆。《内经》称哕。金、元多称咳逆。又称吃逆、吃忒。俗称打咯忒。指胃气冲逆而上。呃呃有声的症状。《医碥》卷二:“呃逆,即内经所谓哕,气自下冲上而呃呃作声也。”其声短促,与暖声沉长不同。呃逆有寒呃热呃气呃痰呃瘀呃虚呃等。也有分为外感呃逆内伤呃逆,或阳证咳逆阴证咳逆者。详各条。本证可见于胃、膈肌痉挛和神经性呃逆,亦可见于危重病证。

猜你喜欢

  • 腐虫

    见《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口鼻出腥臭水,状如铁色,虾鱼走跃,捉之即化为水,此肉坏也。”

  • 邓旒(liú 流)

    【介绍】:清代医家。号乐天。福建邵武县人。擅长儿科,尤精于麻痘。嘉庆年间(1796~1820年)曾在广东学人痘接种术,后在福建推广种痘术。晚年著有《保赤指南车》一书,对儿科杂证,尤其是麻痘有较详尽的叙

  • 乳根痈

    病名。出明·龚居中《外科活人定本》卷二。生于乳头之下的痈肿。因乳根穴而得名,故云。详乳痈条。

  • 九里明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千里光之别名,详该条。

  • 滋阴平肝潜阳

    治疗阴虚而肝阳上扰的方法。肝阴虚或肾阴虚均能发生肝阳上扰,出现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性急易怒、面部烘热、口燥咽干、虚烦不眠,舌质红,脉细弦数等症。滋肝肾之阴,用熟地、枸杞、山茱萸、女贞子、旱连草等;平

  • 鸣胎

    出《医学正传》。即子啼。详该条。

  • 补气解表

    见益气解表条。

  • 马茄子

    见《陕西中草药》。为蕤仁之别名,详该条。

  • 转豆脉

    十怪脉之一。又称转丸脉。脉来去捉摸不定,如豆之旋转状。

  • 红芍药

    见《圣济总录》。即赤芍药,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