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

藏医学著作。宇陀宁玛·元丹贡布主持编著。约成书于公元八世纪末。全书用韵体古藏文以问答形式写成。分四部分:第一部为“总则医典”,共6章。简介了人体生理、病因病理、诊断及治疗。第二部为“论说医典”,共31章,介绍了人体胚胎发育、生理、病因、日常行为、卫生保健、药物性能、药物配伍、外科器械及治疗原则。第三部为“秘诀医典”,共92章,主要叙述临床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状诊断及治疗。第四部为“后续医典”,共27章,详细叙述尿诊、脉诊的诊断方法、药物的配伍、主治、外科治疗法等内容。《四部医典》是藏医学的经典著作,是学习藏医学的必读课本。其内容之丰富,涉猎之广泛,综观其内容,明显可见吸收了印度医学及汉族医学(即中医)的内容。它不仅是重要的医学著作,对于研究藏医与其他民族、藏医与国外医学的交流史、藏族史、藏医史、藏医学、民俗学、民族学也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在国际医学界中有重大影响,受到世界各国藏学研究者的重视,曾先后被全文或部分地译成蒙、汉和英、俄等多种文字。现我国有两种汉文全译本,分别于1983年和198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西藏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据德格木刻版出版了排印藏文本。

猜你喜欢

  • 妊娠胸痞

    病名。《陈素庵妇科补解》:“妊娠胸痞者,由寒气客于脏腑,气上冲胸,心下胀满,胃脘作痛,饮食不进。经曰:脏寒生满病是也。治宜温中和胃,除满去胀为要,佐以养血安胎,……宜理气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

  • 紫色王室保健经函

    藏名《加保拉希保地默保》。综合性藏医书。由入藏的汉族、印度、克什米尔、吐谷浑、大食、尼泊尔和西藏的名医共同编译。成书于八世纪末。全书收录了本松岗哇、僧能和敬虚的《杂病治疗》、《艾灸明灯》、《配方玉珠》

  • 胎前脚痛

    病证名。《女科秘要》卷二:“此下元气血虚弱,又兼风邪,宜行气行血,服乌药顺气散。”(麻黄、陈皮、乌药、僵蚕、川芎、枳壳、甘草、白芷、桔梗、干姜)

  • 舌缩

    病证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又名舌短、阴强舌。因寒凝胸腹者,症见舌缩而四肢厥冷,脉象沉伏,治宜温中祛寒。因心脾积热者,症见舌缩难言,蒸蒸发热,脉沉而数,治宜清心开窍。

  • 偷针窝

    病名。即针眼。详该条。

  • 琥珀地黄丸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琥珀(另研)、延胡索(同糯米炒,去米)、当归各一两,蒲黄四两(半生,半炒),干地黄八两,生姜一斤。将地黄咀碎酒浸,生姜切片,各捣取汁,留滓,用姜汁炒地黄滓,地黄汁炒姜滓,各干为末

  • 麻证衄血

    病证名。麻疹口鼻出血。元·滑伯仁《麻证新书》:“夫麻证衄血。因肺胃中热毒,迫而上升,初潮得之,原是顺候,乃逆邪外移,衄血即是宣毒之意,不必遽止,倘失血太过,恐至亡阳。经云:‘夺血者无汗,用犀角地黄汤加

  • 阴虚乳蛾

    病名。系指乳蛾之由于阴虚而发。由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者,症见咽喉灼痛,晨轻暮重,至夜尤甚,口舌干燥或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脉细数等。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由热灼肺胃之阴,致咽喉失养者,症见咽喉干

  • 知命丸

    见《外科正宗》卷一。即黍米寸金丹,见该条。

  • 冷涎

    六涎之一。多由“脾气不运,复因肝气所乘,伏而不动,停水滞谷”(《史载之方》)而成。其症可因怒而诱发。症见心前溃乱不快,闷倒不省人事,四肢渐次发冷等。治宜温化痰涎。用青州白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