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2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参见太医院条。
【介绍】:战国时医家。扁鹊的弟子,详见子阳条。
证候名。即脾虚寒。《千金要方》:“右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太阴经也。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瘅心烦,不得卧,肠鸣,名曰脾虚冷也。”参见脾虚寒条。
病名。①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即冰翳内障,详该条。②似指某些并发性白内障。“冰翳初患,头额眉睑遍痛,眼中赤涩。此由肝脏积热,久成内障,其翳如冰,瞳人渐大。”(《古今医统》)
病名。小便不利证之一。见《症因脉治》卷四。多由热结脏腑所致。热在肺与胃肠者,小便不利而兼见喘咳面肿,气逆胸满,脉数。宜用清肺饮、黄芩泻白散、黄连枳壳汤、清胃汤等方。热在心与小肠者,小便不利而兼见烦热闷
出《素问·皮部论》。少阴经之阴络。名枢儒,详该条。
见《本草从新》。为明党参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谢玉琼条。
病证名。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亦名胎前暑泻。多因孕后内伤生冷之湿,外受暑热之邪,湿热损及肠胃,症见泄泻如水,烦渴尿赤,自汗面垢等。由于耗伤津液,则易伤胎。治宜清暑去湿,并需注意安胎。方用藿香正气散
针灸丛书。6卷。明·吴昆撰。刊于1618年。卷1《神照集》,论经脉流注经穴及奇穴;卷2《开蒙集》,载《窦太师标幽赋》(吴注)、八法针方(八穴)、五门针方(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及十二经补母泻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