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①读如“碗”(wǎn)。①宛转、屈曲。《灵枢·刺节真邪》:“倾侧宛伏。”②音义同腕。《灵枢·杂病》:“刺宛骨下。”②音玉(yù)。通郁、苑。郁结或苑积。《素问·汤液醪醴论》:“去宛陈莝。”

猜你喜欢

  • 曹仁伯医案论

    见继志堂医案条。

  • 撮风

    又名撮口。详该条。

  • 三伏

    ①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②指第三伏,即末伏。

  • 榖树子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楮实之别名,详该条。

  • 偏身青筋痧

    痧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偏身青筋痧,痧发,面色如靛,满身青筋胀起,粗如筋,痛自小腹起,攻上胸胁,困倦不堪。切不可误认作虚,急刺曲池、委中出黑血,宜涤痧丸以火酒下。”参见痧条。

  • 蠡(lí 礼)牛

    出《药性论》。为蜗牛之别名,详该条。

  • 六十四号归妹方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绝痧方,见该条。

  • 天吊瓜

    见《滇南本草》。为丝瓜之别名,详该条。

  • 珍珠菊

    见《福建中草药》。为鸭脚艾之别名,详该条。

  • 大血通

    见《陕西中草药》。为红藤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