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穴法之一。指以背俞穴与募穴相配用以治疗本脏本腑有关疾病的方法。如胃病之取胃俞、中脘;肝病之取肝俞、期门等。详见表。俞募配穴表
见《药材学》。为蜈蚣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五。即病虾。见该条。
病名。出《疬科全书》。多因先天亏损,寒痰凝结而成。颈部生核,大如卵形,质硬,或带小核数粒,生颈项一侧或两侧。宜固脾兼补肝肾,用加减六味地黄丸。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医宗金鉴》卷六十五:“此证生于鼻窍内,初觉干燥疼痛,状如粟粒,甚则鼻外色红微肿,痛似火炙。由肺经壅热,上攻鼻窍,聚而不散,致成此疮。”宜清热解毒。内服黄连解毒汤加桔梗
古病名。即肝积。《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难经·五十四难》:“肝之积,名肥气。在左胁下,如复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疟,连岁不已。”《济生方》卷四:“肥气
【介绍】:明代医家。字懋良,号静山。海盐(今浙江海盐)人。精于医理。著有《伤寒家秘心法》、《小儿正蒙》、《药性辨疑》等书,皆佚。
见后腋下条。
病证名。指产后闭目不语。由痰气郁滞,或瘀血壅滞经络关窍不通所致。痰气郁滞者,孤凤散治之(胡氏方:生石矾末,每服一钱,热水调下);瘀血壅滞经络者,《类证普济本事方》琥珀散主之。清·叶其蓁《女科指掌》:“
①治法。对慢性病的治疗,宜采用从容和缓的方法。②医家名称。春秋时期秦国有医和、医缓两名医,医术高超,后人以和缓并称,作为称誉良医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