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巴豆中毒

巴豆中毒

病名。因药服或误服巴豆过量而出现中毒症状者。症见口咽热痛,面赤五心烦热,剧烈腹痛腹泻。严重者可致昏迷黄疸,肾脏损害,甚至休克死亡。治疗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本草纲目》卷四载有解巴豆毒的药物,如黄连汁、菖蒲汁、甘草汁、葛根汁、白药子、黑豆汁、生藿汁、芦荟、冷水、寒水石等。文献又有食稀粥,并忌一切热性药物的记载,可参考。

猜你喜欢

  • 举痛论

    《素问》篇名。举,谓列举;痛,是症状。马莳注:“首篇悉举诸痛以为问答,故名篇。”本篇首先讨论由于寒邪客于脏腑经脉所引起的多种疼痛的辨证;中间又讨论了望五色以辨寒热,视脉坚陷以别虚实;然后,阐明怒、喜、

  • 阴阳俱溢

    溢,指脉来盈溢、洪盛。古代脉诊寸口(脉口)属阴,人迎属阳,若人迎与寸口脉俱洪盛如溢,示邪盛正衰,病进。《灵枢·终始》:“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

  • 姚哲人

    【介绍】:见姚浚条。

  • 加味活命散

    《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方。穿山甲(土炒)、金银花、大黄各三钱,陈皮、当归尾各一钱半,天花粉、薄荷、赤芍药、生地黄、白芷、乳香、甘草、防风、贝母各一钱,没药、皂角刺各五分。水煎,空腹服。治

  • 蝉衣

    见《临证指南医案》。即蝉蜕,详该条。

  • 流火流痰痧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流火流痰痧》:“痧毒传变,不待时日,朝发于足而足肿痛,夕流于手而手肿痛,朝发于肌肤而肌肤红肿,夕入于里而痰喘不休。此等之痧,乍隐乍现,乍来乍去,按之脉而痧脉或不现,最难识认。如痧

  • 广柑

    见《广州植物志》。为甜橙之别名,详该条。

  • 内补黄芪汤

    《证治准绳·疡医》卷二方。黄芪(盐水炙)二钱,熟地黄(酒拌)、人参、茯苓、炙甘草各五分,芍药(炒)、川芎、官桂、远志(去心,炒)、当归(酒拌)各八分,麦门冬(去心)五分。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食

  • 阴虚吐血

    病证名。见《医学心悟》。指肾阴亏虚,肝火炽盛所引起的吐血。治宜壮水制火而滋其化源。《血证论》卷二:“色欲过度,阴虚火旺,其证夜则发热,盗汗梦交,耳鸣不寐,六脉细数芤革。宜地黄汤加蒲黄、藕节、阿胶、五味

  • 趺骨

    即跗骨。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