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傅青主女科》。即经来断续。详该条。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小儿伤食而发的丹毒。因其脾胃之气未充,乳食过度,不能运化,蕴积化热,达于肌表,复感风热邪毒,故成此症。症见发热口渴,烦躁多啼,身多红晕,皮肤灼热,不思饮食;食积甚者,可见
针灸著作。1卷。明·金循义、金义孙撰。刊于1447年。本书主要辑录历代文献中有关针灸选择日时的资料,加以比较对照,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唯心的针灸禁忌学说。
见《广东中草药》。为天文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即芸薹子,详该条。
病证名。出《脉经》。指崩下大量之血,色黯如败坏凝聚的黑血。治疗参见血崩、崩漏条。
古刺法名。九刺之一。《灵枢·官针》:“远道刺(《针灸甲乙经》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指身体上部有病取用肘膝以下阳经(属腑)的穴位进行治疗。亦有指取用下肢足三阳经穴位或六腑下合穴者。以其针
证名。又称欠。见《医碥·欠嚏》。详欠条。
病证名,指小儿呼吸迫促。喘与气急有轻重的区别,《证治准绳》:“喘则欲言不能,溢于胸臆;气急,但息短,心神迷闷耳。”凡喘急声音粗大,气急而促者,为实证,多因风寒外束,腠理壅遏,肺失宣降,气逆而喘,治详风
病名。指水肿病属实者。见《中国内科医鉴·浮肿水肿》。多因外感六淫,内伤饮食而致,起病急速,来势多暴。《医宗必读·水肿胀满》以阳证多热,热证多实。先胀于内而后肿于外者为实;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者为实;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