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即三丫苦,详该条。
病证名。黄兴德《胎产集要》:“胞胀不下,因败血流入胞中,即胀大。”治法参见胞衣不下条。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二。瘤生于臀腿等处,大小不等,以手摄起,内有黑色如沙之内容,软硬不一。宜用针刺破瘤体,剔去其中黑砂,或以手术治疗。
脉来失去从容和缓及正常的节律,表现出弦劲绷急,坚硬搏指,或浮散无根,杂乱不匀等。表示胃气将绝,五脏真气败露,生命垂危。《素问·平人气象论》:“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病名。一种化脓性皮肤病。出《外科正宗》卷四。由湿热二气交感,蕴蒸皮肤而成;或因先患湿疹、痱子,复经搔痒磨擦,破伤感染所致。好发于颜面、手臂、小腿等处。初起红斑或小水疱,旋即变成黄豆大水疱,渐成脓疱。疮
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指因阳热而致的小便不通。膀胱主藏津液,借气化才能排出。如果热邪壅结膀胱,使气化功能受阻,水道不通,故使小便不通。其症除小便不通外,可兼有一派热象,如发热,面红,烦躁多啼,指
《普济本事方》卷六方。好黄连(去须)不计多少。研细末,剉冬瓜肉研取自然汁,和成饼子,阴干再为末,再用汁浸和,如是七次,即用冬瓜汁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以冬瓜汁煎大麦仁汤送下。治消渴。
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胸中烦闷觉热。多属内热,如因外感则邪恋胸膈,症见发热,胸中烦闷,懊憹,宜疏表清热;表邪已解,余热未清所致胸中烦热,当清热除烦;内科杂证见胸中烦热,口舌糜烂,口渴尿赤,多
藏于肾中的先天之精,为阴精之本,故又称“元阴”。《景岳全书·传忠录》:“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
病证名。指寒邪外袭皮毛,内入于肺所致的咳嗽。《症因脉治》卷二:“伤寒咳嗽之症,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喘咳。”脉浮紧或浮数。治宜分时令,寒伤肺,未郁热者,冬月麻黄杏仁汤;若三时恶寒身热咳嗽,前方加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