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又名口中肉毬。见《焦氏喉科枕秘》:“此症因外感六气,内伤七情而起,咽喉之内生肉球,如龙眼核大,有根如线五寸余长,吐球出方可饮食,以手轻捻,痛彻至心,服益气疏风汤,用真麝香二钱,作二次,水和服,或
古病名。指湿温误治的重症。《伤寒类证活人书》卷六:“两胫逆冷,胸腹满,多汗,头目痛苦,妄言,此名湿温也,……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治在太阴。脾属土主湿,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
病证名,指小儿四肢痉挛的病证。清·吴鞠通《解儿难》分痉病为九大类,即寒痉、风温痉、温热痉、暑痉、湿痉、燥痉、内伤饮食痉、客忤痉、本脏自病痉。分详各条。
见《苏州本产药材》。为剪刀草之别名。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亦称女须、丈母、女婿。出《癸辛杂识》。位于跟骨中央,当跟腱附着部下缘处。主治黄疸,吐泻转筋,骨槽风,齿龈炎,精神病等。直刺0.2~0.3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千金要方
病名。出《疬科全书》。多由外感毒邪而致。耳下生核,环颈而生,皮色红光,疼或不疼,寒热交作。治宜疏风清火散结。用活络疏肝散,未溃者外用苍术三黄散,白烧酒调涂;已溃者用地棉根叶和红糖生捣敷。
①有阴而无阳。《丹经》:“孤阳不生,独阴不长。”②经外奇穴名。《太平圣惠方》:“张文仲灸法,疗卒心痛不可忍,吐冷酸绿水及元脏气,灸足大指次指内横纹中各一壮。炷如小麦大,下火立愈。”《奇效良方》作奇穴,
证名。见《温疫论》。是瘟疫、温热病欲作汗解时的症候。多见于体质充盛之人,阳气冲击,不能顿开,故忽然狂躁,坐卧不安,少时大汗淋漓,邪从汗解,脉静身凉而愈。
四海之一。指脑。《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脑是髓液汇集之处,因称。其气血输注出入的重要穴位,上在头顶中央的百会穴,下在风府,其证候:“髓海有余,则轻颈多力,自过其度;髓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黄根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