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别名。《素问·气穴论》载:“眉本二穴。”王冰注:“攒竹穴也。”
经穴名。代号BL42。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及颈横动脉降支通过。主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漆大姑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一作阳痓。①指刚痓,即刚痉。《丹溪心法·痓》:“阳痓曰刚,无汗。”参见刚痉条。②指痉病无四肢厥冷者。《证治准绳·杂病》:“痉既以有汗无汗辨刚柔,又以厥逆不厥逆辨阴阳。仲景虽曰痉皆身热足寒,然阳痉
书名。明·陶华撰于1445年。1卷。本书主要是根据痈疽等病证及其若干兼证制定内服和外用方共70余首以供临床参考。后薛己将本书收入《薛氏医案》中,并附按语。
指一种楔形石块,是我国最古的医疗工具。亦称针石,镵石,石针,砭针。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以砭刺患部治疗各种疼痛和排脓放血等。《素问·宝命全形论》:“四曰制砭石小大。”王冰注:“古者以砭石为针,故不举九
书名。4卷。清·张秉成撰。刊于1904年。本书汇编古今常用成方290余首,分为补养、发表、攻里等21类,每方编成七言歌诀,并详释病因、方义,作为初学入门读物。建国后有排印本。
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详十三指形条。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多因火盛血燥或久病气血亏损,导致毛发色黄不泽。治宜滋肾凉血。内服草还丹。外用菊花散煎水洗发。
骨名,即骶骨。《伤科汇纂》卷二:“男女腰间,各有一骨,大如掌,有八孔,……即方骨也,”“……方骨一节,在尾蛆骨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