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四川中药志》。为荔枝核之别名,详该条。
见伤寒六书条。
病证名。即五更泄。《不居集·泄泻》:“五更溏泄。有肾虚失闭藏之职,五味子丸;亦有食积,香砂枳术丸;寒积理中汤;酒积葛花解酲汤。”详五更泄条。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即赤丹。见该条。
病证名,又称小儿口吃,指小儿讲话发音断续重复而不顺畅。《幼幼新书》卷六:“语吃本心气不足,舌本无力,故欲有言而舌不能运。有生而不吃,儿相较吃,谚谓学吃。”说明本病可由心气不足而致,但亦有因于不良的语言
脉象之一。又称极脉。脉来急速,较数脉尤甚,成人一息七、八至。《脉诀汇辨》:“六至以上,脉有两称,或名曰疾,或名曰极,总是急速之脉,数之甚者也。”主阳极阴竭,元气将脱。见于急性热病,虚损劳伤者,多是危重
【生卒】:十六世纪【介绍】:明代医家。号子木,又号溯洄道人。海宁(今浙江海宁)人。年轻时业儒,兼精医术。以医名被徵聘到太医院,任太医院判。读医书较多,并且博访名家,搜集古今秘方,曾得到刘完素、张洁古、
病证名。①指大便下血。《幼科金针》:“粪前粪后,点滴而下,无腹痛后重者是也。”因湿热内蕴,或风热外受,积于肠道,损伤阴络,血热妄行,下溢肛门所致。治宜清热凉血,用槐花散。②指诸色痢。《幼科发挥》:“痢
脾所主之肌肉为脏腑的外卫,循行于皮肤之中的卫气为体表之外卫,合称两卫。《灵枢·九针十二原》:“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
【生卒】:665?~749【介绍】:唐代史学家,兼通医学。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撰有《贞观政要》,并与刘知几等合著《武后实录》一书。医学上撰有《五脏论应象》1卷,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