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鉴图
见舌鉴总论条。
见舌鉴总论条。
经穴名。代号SP7。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太阴络。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后缘处。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为胫神经;并有大隐静脉及胫后动、静脉通过。主治腹胀腹鸣,消化不良,小
见《素问玄机原病式》。为茯苓之处方名,详该条。
唐代医官职称。共设4名,官阶从六品上。
用活血祛瘀药物以消散瘀肿。参见祛瘀消肿、破瘀消癥条。
【介绍】:见缪存济条。
病证名。清·王子固《眼科百问》:“此心火乘于肝木,俗作谓攀睛是也。”详胬肉攀睛条。
见《广西中草药》。为山扁豆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即妊娠腰痛。详该条。
【生卒】:约八世纪【介绍】:唐代医家。攻研医学,曾任润州(今江苏镇江)医博士。认为唐以前本草诸书所载的药物太繁杂,检阅不便,删去不急用和有名未用的药物,撰成《删繁本草》5卷,已佚。
古病名。指气满游于体内,不得宣散的病证。《诸病源候论·游气候》:“夫五脏不调,则三焦气满,满则气游于内,不能宣散,故其病但烦满虚胀。”参见气病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