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出之阳

阴出之阳

阴分之邪,出于阳分。指深伏内脏的病邪,损伤脏真,而反映于外在的脉象精神的变化。《素问·宣明五气篇》:“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张志聪注:“内为阴,外为阳,在内五脏为阴,在外皮肉络脉为阳,在内所伤之脏气而见于脉,故名曰阴出之阳。”

猜你喜欢

  • 咂舌痈

    病名。清·金德鉴《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受风热酒毒湿痰而起,牙龈里两边生痈,致舌短大。”多由风热痰火上灼而成。治宜解毒泻火。可选用黄连解毒汤、清胃散、粘子解毒汤、甘露消毒丹等加减。参见舌痈条。

  • 丹瘤

    病名。《儒门事亲》卷五:“夫小儿丹瘤,浮赤走引或遍身者,乃邪热之毒。”治疗以磁片划出血,外敷拔毒散。类似血管瘤或丹毒的一种。

  • 哮拔

    病证名。小儿哮喘的一种证型。见明·秦景明《幼科金针》。又名咸哮、盐哮、醋哮。前人认为肺乃轻清之脏,恶咸酸热毒,故咸酸之物,食之太过,影响于肺,可成哮拔。其证气促时发时止,参小儿哮喘条。

  • 古今录验方

    书名。50卷。唐·甄立言撰(《旧唐书·经籍志》题甄权撰)。原书已佚,其中部分佚文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等书。

  • 照海

    经穴名,代号KI6。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阴蹻。属足少阴肾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位于内踝尖直下1寸,或于内踝下缘正中凹陷处取穴。一说:“在内踝下四分”(《备急千金要方》)。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

  • 油肿赤硫丹

    病名。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即五色丹。见该条。

  • 清神补气汤

    见《兰室秘藏·杂病门》。即除湿补气汤,见该条。

  • 蛇体

    病名。见《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汇考卷四百五十七。即蛇身。详该条。

  • 饮痫

    病名。《奇效良方》卷六十四:“饮痫为病,此患吃食不知饱,忽然连三五日不甚思食,手足搐动,多自梦寐中作,食之太饱,亦便发作。”参见痫、食痫、五痫条。

  • 奶浆草

    见《草药手册》。为地锦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