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虚痿

阴虚痿

痿证之一。多由久病或房欲不节,肝肾不足,阴虚火旺,伤及筋骨所致。《证治汇补·痿躄章》:“阴虚痿者,……自觉两足极热,上冲腿膝,痠弱痿软,行步艰难,不能久立。”可伴见头昏目眩舌质红,脉细数等症。治宜滋阴清火,补益肝肾。《景岳全书·杂证谟》:“痿证,若阴虚兼热者,宜《正传》加味四物汤虎胫骨丸,或丹溪补阴丸滋阴八味丸之类主之。”《类证治裁》治肝肾阴虚,足热枯痿者,用滋阴大补丸。参见条。

猜你喜欢

  • 吴槐绶

    【生卒】:约1883~?【介绍】:清医家。字子绂。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少业儒,后因父亲及兄弟均为庸医所误,自患湿症为医投凉剂几乎不救,乃发愤攻医。三年后,以阐释医经为念,集晋唐以来旧注,并折衷后世医

  • 胃虚喘

    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又称胃气虚喘。指胃气虚耗而致气逆不降的气喘。《医学入门·喘》:“胃虚极则气上逆。”症见抬肩撷肚,喘而不休。多由久病或大病后中气受伤所致。治宜补中气,养胃阴为主,

  • 消肌

    病证名。为小儿消渴之一。即消中。宋·黎民寿《简易方》:“若热蓄于中,脾虚受之,伏阳蒸内,消谷善饥,食欲倍常,不生肌肉,好饮冷水,小便频数,色白如泔,味甜如蜜,名曰消中,又曰脾消,属于中焦,病在水谷之海

  • 指路书

    彝医著作(又称《人生三部曲》)。约成书于明末清初。作者不详。内容为论述婴儿发育的过程。指出婴儿出生后,3个月会笑、6个月会跳、7个月坐、8个月爬、9个月会站立等发育过程。认为需长大至20岁,人体发育成

  • 大风茅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香茅之别名,详该条。

  • 昼夜证象同异辨

    从病情在日间和夜间的变化对比,来推断疾病的深浅进退的一种辨证方法。凡病昼增剧而夜安静,为阳有余,病在气分。夜增剧而昼安静,为阴有余,病在血分。昼发热而夜安静,为邪旺于气分,其病在阳。昼安静而夜发热,为

  • 瘛病

    病名。《圣济总录》卷四十三:“瘛病。论曰:《内经》谓病蛊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夫精属肾,筋属肝,脉属心,精盛则滋育诸筋,荣灌诸脉,故筋脉和柔。今风客于肾,病蛊出白,则精已亏矣。经所

  • 成和大夫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始置于政和年间,官阶从六品,系以原军器库使之官职改任者。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 何大英

    【介绍】:明医家。西安(今浙江忂县)人。志于医,尝四方参师访友,乃精岐黄。嘉靖十年(1531年)撰书三编:首编《发明证治》,分风、寒、暑、湿、燥、火等门,论病证方治;次编《精义语录》,阐述病机机理及谨

  • 吕明经

    【介绍】:见吕应钟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