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脊骨的十五个椎间。《素问·气府论》:“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
病名。指伤食生痰,久积所致的咳嗽。《万病回春》卷二:“食积嗽者,痰嗽如胶也,……瓜蒌枳实汤加减。”《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食积嗽,伤食生痰,久积发咳也,其脉数硬,必兼胸满噫酸,发热,或稠痰壅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罗锅底之别名,详该条。
指五种疝病。《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一曰石疝,二曰血疝,三曰阴疝,四曰妒疝,五曰气疝,是为五疝也。”又:“五疝之状,寻此皆由腑脏虚弱,饮食不节,血气不和,寒温不调之所生也。”详血疝、气疝、阴疝等条。
【介绍】:见张璐条。
病证名。又名连舌、绊舌。由于舌尖下的膜(即舌系带)短缩,舌尖受其牵绊,以致舌头转动伸缩不灵,妨碍吮乳。年龄稍大,则见发育困难,吐词不清。处理方法:可用小毒的钝头小剪刀,将舌下系带剪开,在剪口外搽枯矾水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小儿丹毒之一。系足太阳膀胱经风热所致。证见丹从头额向脑发展,红热肿痛不已,浑身作热。治宜防风通圣散加减,外用紫荆散调搽,或赤小豆末调搽。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金门,见该条。
病名。《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因火上冲,痰随火上注,舌忽胀满口中,软如猪尿泡形,不疼痛,口中流涎,妨言语。”治宜清热泻火,祛痰消肿。可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或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之。
病证名。亦称大衄。指鼻大量出血并见口、耳一齐出血。《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鼻大衄者,是因鼻衄而口耳鼻皆出血,故云鼻大衄也。”多因劳伤过度,府藏生热,热乘血气而致。用远志汤、苦参汤、牡蛎散(见《圣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