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又名唇胗、唇疡。①《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可流黄水,或痒或痛。治宜清解脾胃郁热。内服泻黄散加减,外以黄柏、野蔷薇根等分为末,水调敷唇部,或熬汁浓缩成膏涂搽。②由伤
【介绍】:明代医家。休宁(今安徽休宁)人。名医孙一奎之子,曾与弟孙朋来共同整理编辑孙一奎的《孙文垣医案》。
即消痞。详该条。
【介绍】:清代医家。字晓澜。江苏如皋人。辑有《吴门治验录》(1822年)、《良方汇集》(1825年刊行)等书,并修订重刊有王肯堂之《灵兰要览》,费养庄之《幼科金鉴》等书。
见《四川常用中草药》。为峨参之别名,详该条。
契,相合;绍,继承。相合相继之意。《灵枢·卫气》:“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
见《脉经》。即妊娠。详该条。
出《新修本草》。为牡蒿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唐医生。号冲和先生。宋州(今河南商丘)人。自言通“仙人不死之术”,隐居不出。开元末(约741年),应召至东都(今河南洛阳),舍集贤院。因言长服太湖常春藤及终南山旱藕可致延年而得宠信,擢银青光
病名。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跗骨即蹠骨,左右各五块。多因跌打,压轧所伤,通常蹠骨基底部骨折最多,体部次之。局部肿胀、疼痛,压之痛剧,可有骨声,活动受限。治宜手法整复,夹缚固定。用药详见骨折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