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食痛

食痛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指饮食不当,积滞不化所致的腹痛。小儿脏腑娇嫩,脾胃功能不强。若乳食不节,饱食过度,摄入不易消化的食物,以致损伤脾胃,乳食壅滞,酿成湿热热结肠胃脏气不通,故作腹痛。症见腹部胀满疼痛,按之痛甚,不思饮食,暖气酸臭。先宜疏导积滞,用小承气汤;若大便通利后,宜消食理气,用保和丸

猜你喜欢

  • 增广大生要旨

    见大生要旨条。

  • 红晕边黑舌

    亦称裹圈舌。舌中心至舌根淡红,外层有红晕,而舌边尖纯黑。多见于温病热邪内传心包之候。常伴见神昏、谵语、烦躁,或发斑疹等症,宜清心开窍,凉营泄热(见《伤寒舌鉴》)。

  • 化火

    病理性的各种机能亢进的表现。分虚实两类,实者为外邪所化,虚者由阴虚之变。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阴液的亏损,或气血痰食的阻滞,均可在一定条件下化火,出现病理性机能亢进,而同时津液消耗增加。临床表现参见

  • 方夷吾

    【介绍】:见方导条。

  • 痈疽

    ①病名。出《灵枢·痈疽》。疮面浅而大者为痈,疮面深而恶者为疽。是气血为毒邪所阻滞,发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灵枢·玉版》:“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②形容疮疡之大者。如《诸病源候论》

  • 新感

    温病学上与伏气相对而言的病证。指感受病邪后,很快发病者。若内有伏邪,由新感触动而发病,称为新感引动伏邪。新感温病,随感随发,初起有恶风寒表证;伏气初起即有内热证候。

  • 五臭之一。香为土臭,入通于脾,故为脾之臭。《素问·金匮直言论》:“中央色黄,入通于脾,……其类土,……其臭香。”临床上病人恶闻香臭,或是对食物香气的臭觉味觉异常,多为湿浊壅阻,脾经受病的征象。

  • 药百合

    见《东北植物药图志》。即百合,详该条。

  • 医藏书目

    中医目录著作。明·殷仲春撰于1628~1644年间。我国现存最早的专科医学目录。依释氏之说,分为无上、正法、法流、结集、旁通、散圣、玄通、理窟、机在、秘密、普醍、印证、诵法、声闻、化生、杨肘浸假、妙窍

  • 阴虚乳蛾

    病名。系指乳蛾之由于阴虚而发。由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者,症见咽喉灼痛,晨轻暮重,至夜尤甚,口舌干燥或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脉细数等。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由热灼肺胃之阴,致咽喉失养者,症见咽喉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