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典籍>中国医学通史>十九、核医学

《中国医学通史》十九、核医学·

党和国家对我国核医学的发展十分重视,1956年国务院在新拟订的科学发展十二年远景规划中,已将核医学列为国家的一项重点任务。与此同时,中央军委卫生部在西安创办了同位素测量仪器训练班及同位素应用训练班,由丁德泮、王世真两位教授负责,为全国各地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使之成为我国核医学的学科带头人。

1958年,我国建成了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生产了常用的放射性核素。同年,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四地巡回举办了放射性同位素临床应用训练班,此后,在各省、市有关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北京、西安、上海、广州、长春、重庆等地相继建立了一批同位素实验室,开展了131I、32P、198Au等放射性核素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国产放射性核素已能大量供应。60Co治疗机治疗肿瘤,131I吸碘试验诊断甲状腺疾病、多种脏器的核素显像和放射性肾图等项检查都得到推广,放射性核素示踪方法在生物化学,药理学、内分泌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及其他形态学科中的应用也陆续开展了起来。1972年,中国科学院召开了全国原子医学专题经验交流学习班;1973年中央卫生部委托医科院在四川举办同位素新技术经验交流学习班,王世真等50多位教授,研究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授课及教材编写等工作,来自全国各医学院校、医院、科研单位的60多位学员参加学习,这对全国核医学的迅速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些学员已是各单位的技术骨干与学科带头人。1977年7月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办,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放射性同位素技术经验交流会;并在一些城市巡回进行放射性同位素在工、农、医等方面成就的图片展览。

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核医学得到了飞跃的发展,核素标记技术、放射性测量技术,临床上脏器显象诊断技术,体外放射分析技术、短半衰期核素应用等都更广泛应用和水平更加提高;核素示踪技术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许多课题中充分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自动液体闪烁计数器,自动固体闪烁体样品计数器等仪器设备已能成批生产并更普遍推广使用,外放射分析的检测样品的品种和应用范围逐年增加,并加强了质量控制;与此同时,核医学专业队伍迅速增长,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了适应这一形势,1980年,成立了全国核医学学会,此后,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核医学分会;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各种核医学学术会议常被召开;1981年创办了《中华核医学杂志》。核医学已列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

据1993年3月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的不完全统计,除在个别省区外,我国已有近750家开展了核医学工作,分布在其它省、市、区;从事核医学专业人员达四千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16%;全国核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带教点达18个,已培养出各类研究生500多名;放射性核素年使用量近1014贝可(2600多居里);全国已有SPECT仪102台,γ相机75台、液闪测量器168台、γ计数器847台、各型计算机433台。另据统计表明:我国主要高等医学院校及医科院的学报上自1993年至1995年上半年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中,采用了核技术方法者近15%,其中有的高达28%;从以上资料表明,我国核医学已有相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