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三阴疟

三阴疟

病名。指疟疾发于三阴经者。①即三日疟,详见该条。②指疟发在处暑后,冬至前之三日疟。《类证治裁·阴疟》:“三阴疟多发在处暑后,冬至前,发愈晚者去亦迟,以气令收肃故也。其发时也不定,有前间一日,忽间二日发者,有前间二日,忽一日夜两发者,有连发二日,中间一日者,有间三日发不爽者,或不忌口,不节劳,伏邪旁溢界络,皆能致之。否则发期错乱,乃将愈之兆矣。”③指疟夜发者。《医宗金鉴·疟疾》:“疟在夜发,名曰三阴疟疾。初热宜用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四物汤方合剂,以杏仁桃仁增损汗之,汗解之后,余同前法。”④指疟作有定时者。《丹溪心法·疟》:“作于子午卯酉日者,少阴疟也;寅申巳亥日者,厥阴疟也;辰戌丑未日者,太阴疟也。”《医贯》卷六:“三阴疟者,惟太阴疟当用理中汤,必加肉桂,若少阴厥阴,非八味地黄不效。”《类证治裁》谓治三阴疟宜和营调卫兼疏邪,勿期速效用劫剂。参见疟疾条。

猜你喜欢

  • 撮空

    见《中藏经》。又名两手撮空。详该条。

  • 经行先后无定期

    病名。亦名经行或前或后、经乱,经水先后无定期、经水无常、经血不定等。指月经来潮或提前,或错后,经期表现常不规律。多因肝郁、肾虚所致。详肝郁经行先后无定期、肾虚经行先后无定期各条。

  • 錾(zàn 暂)菜

    出《本草拾遗》。又名楼台草、白花益母草、对月草。为唇形科植物錾菜Leonurus pseudo-macranthus Kitag.的全草。分布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安徽、江苏等地。甘、辛,平。活血,

  • 火伤

    ①指直接被火焰或火器烧伤。②火邪所伤,症见高热、烦渴、咽喉肿痛、面红目赤、斑疹、吐血衄血,舌红绛,脉数等。当以泻火为大法。

  • 陆道元

    【介绍】:明儿科医家。字南旸。云间(今上海松江县)人。少业儒,后改习医。熟谙家传“翁仲仁《痘疹金镜录》”,讲究潜玩,按之施治,并参酌时宜,活人甚多。后又以己验添翁氏书中之未备,成《痘疹金镜录补遗》3卷

  • 刀剪药

    见《河北药材》。为拳参之别名,详该条。

  • 膏之原

    十二原(穴)之一。即鸠尾。《灵枢·九针十二原》:“膏之原,出于鸠尾。”参见十二原穴条。

  • 砒霜中毒

    病名。即三氧化二砷中毒。急性中毒多因突然吸入大量砒粉尘,或因药用、误服过量所致。前者主症为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后者主症为烦躁如狂,心腹搅痛,头旋,欲吐不吐,或剧烈吐泻,面色青黑,四肢逆冷,甚则迅速昏

  • 溺白垽

    出《名医别录》。为人中白之别名,详该条。

  • 壁虫

    见《本草纲目》。即壁钱,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