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
指中国在五十年代制定中医政策后所实行的一种发展医学事业的措施。早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后,一部分中医试图用解剖、生理知识印证中医理论,或以中药、西药配合治病,称为中西医汇通派。但中西医结合的概念,是在倡导西医学习中医的基础上,至六十年代初确定下来的。其核心是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研究中医药,主要包括:①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与方法,结合临床,对某些疾病进行综合性研究,使中西医学术逐步交流,逐渐产生新的理论;②用生理学等现代基础医学研究中医学术,进而推动基础医学的发展;③在中西医务人员合作诊治病人的过程中,系统地整理中医临床经验,总结其规律,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深入到理论研究,阐明中医理论、方法和经验的实质;①用物理、化学、电学等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对中医的某些学说、观点或方药进行综合性研究,以丰富医学科学的内容,并创造新的学说或新的药物。中西医结合开展30多年来,在临床、预防和基础医学方面都涌现出成果。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肾病、心脑血管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以及内分泌疾病、免疫功能障碍疾病、严重机能失调疾病等多发病和疑难病,已成为必要的思路和常规,并取得优于单独运用中医或西医的疗效。在治疗急腹症、中小面积烧伤、骨折等病总时,改变了西医的传统常规,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新疗法,不仅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且使部分病人免除手术,减少合并症和副作用。在阐明阴阳、脏腑、气血等理论的实质,探讨各种证候的规范,研究活血化瘀、针刺镇痛等治法的机理,都能较充分体现出传统中医学术与现代科学实验方法的结合。这些成效,一方面激发了气功、推拿、针灸、食物及大然药物治疗的推广应用并走向国际化,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哲学、数学、信息、生物、物理等学科结合于中医药研究,促进了中医病理学、实验针灸学、针刺麻醉学、时间生物学和身心医学等边缘学科的酝酿与开拓。在人类医学发展历程上,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尚在探索阶段,认识与做法尚未一致,在临床覆盖率和某些病的疗效稳定性方面尚待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