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红而中心干。为心胃火燔、消烁津液之候,治宜于清胃方中加入清心之品(见《温热论》)。
①《内经》十二脉之一。浮疾脉象。《诊家正眼》:“曰躁者,且浮且疾也。”②手足躁动或躁狂的症状。③证名。指身体躁动、躁急,或手足扰动不宁。有阳躁、阴躁之分。阳躁因火热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躁狂
经穴名。代号ST38。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直下8寸;或于外膝眼与解溪穴连线的中点取穴。另说“在上廉下一寸”(《太平圣惠方》);“膝下五寸许”(《针灸大全》)。布有腓肠
《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二十四方。熟地黄六两,鹿茸、菟丝子(酒炒)、肉苁蓉(酒洗,去甲)各四两,煨天麻、五味子(姜汁炒)、怀牛膝(酒炒)、木瓜(姜汁炒)各一两半。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米汤送下。治
指进针时,针体和穴位皮肤约呈垂直刺入的刺法。主要用于肌肉丰厚处的穴位。《灵枢·九针十二原》:“正指直刺。”
五种大便秘结病症的总称。《济生方·大便》:“《澹寮方》云,五脏伤和,三焦气涩,运掉不得,于是乎壅结于肠胃之间,遂成五秘之患。夫五秘者,风秘、气秘、湿秘、寒秘、热秘是也。”多因肠胃不足,风寒湿热乘之,使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三。指七情、房室、饮食内伤引起的消渴病。有精虚、积热之分。详见精虚三消、积热三消、消渴条。
行气法之一。指针刺时配合患者呼吸来控制针感传导的方法。《金针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是指病位在所取穴位的上方,宜在病人吸气时提针,使气上行;病位在所取穴位的下方,宜在病人呼气时插
推拿穴位名。即皮罢。见该条。
小儿察色辨脉方法。《奇效良方》:“小儿三部,面看其色为一部,虎口脉纹为二部,一指脉为三部。五脉者,上按额前,下按太冲,前三部,共为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