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伤暑吐泻

伤暑吐泻

病证名。《幼幼集成》:“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婴儿之患,夏秋为甚。”有阴阳二证。阴暑者,因暑而受寒,不慎口腹,过食生冷瓜果,凉茶冷水,以致寒凉受脏,而为呕吐泻利,腹痛等症。治以温中为主,加味五苓散;不应,理中汤阳暑者,外中热邪,内亦烦躁,呕吐泻泄。”《幼科要略》:“倘热气深伏,烦渴引饮,呕逆者,连香饮,黄连竹茹半夏橘皮汤。”参食瓜果泄泻条。

猜你喜欢

  • 血瘀经行后期

    经行后期证型之一。多因气滞、寒凝,以致血瘀内阻冲任,经血不能按时下达胞宫所致。气滞血瘀者,症见经期错后,经量涩少,血色紫黯,血块较多,小腹胀痛,治宜行气活血化瘀,方用过期饮;寒凝血瘀者,症见小腹冷痛,

  • 久病发惊

    病证名。见《医林改错》。长期患病,气虚血亏而成惊搐。其症身热起伏,面颊潮红,形瘦肉脱,似搐非搐,有时昏迷少气。治宜健脾益气,养血镇惊,用可保立苏汤(方见小儿昏迷条)加减。

  • 脊旁

    见《针灸学简编》(第二版)。即夹脊穴。见该条。

  • 燥气伤肺

    指秋燥的邪气伤于肺经的病变。燥气最易耗伤津液,燥邪从口鼻入侵于肺,耗伤肺津,出现干咳,无痰,或咯痰难出,或痰中带血,咽喉疼痛,胸胁痛等证候。有温燥、凉燥之分。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白喉、急性咽喉

  • 地五会

    经穴名。代号GB42。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位于足背部,当第四、五跖骨间,靠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侠溪穴上1寸处。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足背动、静脉网,第四跖骨背动、静脉。主治目赤肿痛,耳鸣

  • 黄芪补中汤

    《医学发明》卷一方。黄芪一钱,人参八分,炙甘草、白术、苍术、橘皮各五钱,泽泻、猪苓、茯苓各三分。为粗末,水煎服。功能健脾补中。治膈咽不通,胸中不利,痰嗽喘促,脾胃壅滞,用本汤送服利膈丸;治两足痿厥,行

  • 毒药

    ①古代统称治病的药物为“毒药”。《素问·移精变气论》:“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素问·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②现代指药性剧烈,有毒、副作用,能导致中毒的药

  • 脚趾骱

    解剖部位名。见《伤科补要》卷二。即脚趾关节。

  • 全福花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旋覆花之处方名,详该条。

  • 消泺

    经穴名。代号SJ12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肘尖(尺骨鹰咀)与肩髎穴连线上,当清灵渊与臑会穴连线之中点处,前臂尽力旋前,在肱三头肌外侧头隆起的下缘。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和中侧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