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十六世纪【介绍】:明代医家。字子才,号云林,江西金谿人。出身于世医之家,父亲龚信曾任职于太医院。他年少时,先业儒,后随父学医,曾任太医院吏目。除继承家学外,更访贤请教,与名家研讨医术。编述较
专指儿科的出血性病证。见《证治准绳·幼科》,又名九窍出血。即眼、鼻、耳、口及二阴出血。小儿九道出血,多因乳母喜吃辛辣之物,流于乳络,儿饮之后,停滞不散,郁蒸于内,或因护养过暖,积温成热,热极则涌泄;亦
指五脏所分属面部的各个部位出现的病色,若深陷入骨的征象。《灵枢·五色》:“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
病名。《医宗金鉴》卷六十六:“舌疔舌上生紫皰,其形如豆寒热憎。”由心脾火毒所致者,症见舌生紫皰,其形如豆,坚硬而疼痛,并兼发热恶寒。初起宜泻火解毒,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加减;或外擦紫雪散,或噙化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翠云草之别名,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转筋在两臂及胸中者,灸手掌白肉际七壮。”《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手掌后白肉际穴。位于掌后腕横纹中点稍前赤白肉际。直刺0.2~0.3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书名。1卷。清·张倬撰。本书所称伤寒兼证,不拘于六经病兼证范畴,包括伤寒兼杂病的多种情况。作者分析了中风、虚劳、内伤、宿食、头风、泻利、胎产等17种兼伤寒的病证,以问答方式,阐述这些伤寒兼证的病因、病
五膈之一。见《外台秘要》卷八。多因气塞、火郁、脾运失常、食滞隔阻所致。症见烦满,疲乏,食不下,时呕沫等。治用食郁越鞠丸等方。一作食噎膈。参见噎膈、五膈条。
指病邪壅塞在体表。《素问·刺要论》:“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外壅,壅则邪从之。”
见《浙江中药资源名录》。为鹅脚板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