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生理特点之一。指小儿五脏气机轻清灵活,患病后若病邪能够及时除去,则易趋康复。《景岳全书·小儿则》:“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确得其本而摄取之,一药可愈。”
见《质问本草》。为蓝花参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表热、里寒症状同时存在。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多因本体虚寒,外感温邪所致。详见表热证、里寒证条。
病证名。出《颅囟经》。指疳疾合并痢疾。多因饮食不洁,寒温失调所致。临床表现除具有疳的症状外,并有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治以理气和血,消疳制痢为主,用香连丸;久不止者,用木香丸(《证治准绳》:黄连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胖血藤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我国地方病的一种,因其虫形似姜片,故名。虫色赤如生肉,故又叫赤虫。在东南沿海各省和华中某些地区都有流行,长江以北很少。本病可引起腹痛,腹泻,浮肿,贫血等症状,甚至引起小儿生长发育,但预后一般良
骨名。出《灵枢·骨度》。又名核骨。解剖学同名骨。即腓骨下端向外的骨突。
证名。指目视昏矇不清。多由阳明腑热炽盛,邪热上蒸所致。《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论本义》:“其目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翠云草之别名,详该条。
指尿道外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