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姜黄,详该条。
又称补气摄血。是治疗气虚而出血日久不止的方法。例如妇女子宫出血日久,血色暗淡而稀薄,面色苍白、心慌气短、精神萎靡、四肢清冷,舌淡苔白,脉细软,用党参、黄芪、艾叶、白术、云苓、熟地、炙甘草等。
病证名。见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谓至日暮则目视昏朦。属雀目,详该条。
经外穴名。见膝眼条。
见《重庆草药》。为香椿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金银花之处方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即胎前吞酸。详该条。
证名。指舌有麻木的感觉。《嵩崖尊生书》卷六:“血虚亦舌麻,火痰居多,审因施治。”《证治汇补·麻木章》:“脾肾亏,湿痰风化乘间而入,均使舌本麻木。”参见舌痹条。
经外奇穴名。见《备急千金要方》。亦称内、外踝尖。其位置,《备急灸法》载,在“足两踝尖”。在内者称内踝尖(亦名吕细、踝尖),在外者称外踝尖。主治小儿不语,霍乱转筋,牙痛,扁桃体炎等。艾炷灸5~7壮;或艾
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即旱芹,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