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肝和肾有互相滋养的关系。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故云。参见肝肾同源条。
见《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为无患子科植物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ge.茎干或枝条的木部。分布东北、华北、甘肃、河南。甘,平,无毒。祛风湿,消肿止痛,收敛黄水。治风湿性关节
证名。指嗳气吞酸。《诸病源候论·呕哕诸病》:“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气息醋臭。”宜用半夏丸、丁香散、曲术丸等方。
元代医官职称,系官医提举司之副职官员,始设于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官阶为从六品。
病证名。即产儿脐带绕颈。清·员从云《产科一得》:“绞脐,门户既正,儿顶已露,而不得产,乃由儿转身时,儿项为脐带所缠绊也。”详碍产条。
清法之一。清肺热而保肺阴的治法。暑温治疗后诸证皆退,但咳而无痰,咳声清高者,是肺络中仍有热,肺阴易于受灼。可用清络饮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麦冬、知母等。
证名。指手足爪甲干枯无光泽。多因气虚血少,津液亏耗,或感受寒湿,或肝脏受损等所致。《灵枢·经脉》:“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感于寒湿
病名。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①“前舌根上,或在左右两旁,或有青筋一丝在后腭,或紫点如豆大在舌根上,或青白色如蚬肉,或似桃胶,两旁红筋垂下,皆此症也。久则前心后背疼痛、暖气,喉中若虫行”(《喉症全科紫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又名缺盆疽、锁骨疽、发历疽、石疽、历疮。因肝胆二经积热而成。生于缺盆穴(锁骨上窝处)。初起患部肿大如豆,渐大如李,色紫,坚硬疼痛;可伴寒热往来,筋脉拘急,不思饮食,胸腹膨胀,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即皂角刺,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