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指容易悲哀或无故悲伤之症。出《素问·风论》。又称喜悲、悲。多因肺燥,心肝血虚,心火炽盛所致。《杂病源流犀烛·惊悸悲恐怒忧思源流》:“所谓善悲者,不必实有可悲之事,心中只是怏悒不快。”加味温胆汤,
【介绍】:明代医学家。字敬夫。鄠县人。明宏治丙辰进士,任吏部主事、郎中。与石友谅、王鼎象、王惟一共撰《难经集注》。
病名。见《伤科大成》。即腕骨脱位。详手腕骨脱条。
见《脉经》。即妊娠。详该条。
心中自觉寒冷,甚或寒颤。常因心阳虚衰不振所致。《素问·刺疟篇》:“肺疟者,令人心寒。”
练功方法之一。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两足并立,迅速蹲下,不要起踵,同时握拳屈肘,并肘并拳挟于胸股之间,以两膝反弹之力起立,同时两拳翻转,拳心朝下,向两侧弹出,再迅速蹲下如初,反复行之。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又名风噤、风搐、噤风、马牙风、初生口噤、四六风、七日风。即新生儿破伤风。系由断脐不洁,感染外邪所致。一般在4~7天内发病,发病后以全身各部发生强直性痉挛,牙关紧闭,面呈苦
病证名。指齿龈出血。《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阳明脉虚,风挟热乘虚入于齿断,搏于血,故血出也。”即齿衄。详该条。
见《安徽中草药》。为木半夏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儿自初生至七日内外,因胎毒攻发,身生疮者,名曰蓐疮。此症见于头面腿臂等处,并逐渐蔓延,引起患儿啼哭不乳。治宜用黄连粉、青黛香油调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