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吐蛔

吐蛔

证名。蛔古作蚘。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指呕吐蛔虫。《仁术便览》卷四:“吐蛔虫,以苦楝根为君,佐以二陈汤。”亦可用安蚘法。《景岳全书》卷二十:“凡吐蚘者;必因病而吐蚘,非因蚘而致吐也。故不必治其蚘,而但治其所以吐,则蚘自止矣。有因胃火而吐蚘者,以内热之甚,蚘无所容而出也,但清其火,火清而蚘自静,轻者抽薪饮,甚者万应丸之属是也。有因胃寒而吐蚘者,以内寒之甚,蚘不能存而出也,但温其胃,胃暖而蚘自安,仲景乌梅丸之属是也。有因胃虚无食而吐蚘者,以仓廪空虚,蚘因求食而上出也,此胃气大虚之候,速宜补胃温中以防根本之败,如温胃饮理中汤、圣术煎之属是也。”《张氏医通》卷四:“吐蚘有寒、有热、有寒热交错。寒则手足厥逆,吐出之蚘色淡白者,理中汤加乌梅黄连蜀椒;甚则蚘死而形扁者危矣;热则蚘色赤而多,且跳动不已,安蚘丸主之;寒热交错,则病者静而复时烦,得食而呕,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乌梅丸主之。”并可用使君子鹤虱芜荑槟榔等驱除蛔虫。

猜你喜欢

  • 两胁肿痛

    证名。指两胁部肿胀疼痛。多由湿热而致。《张氏医通·诸痛门》:“两胁肿痛,或腹痛,或小便滞者,属湿热。”用龙胆泻肝汤。《辨证录·胁痛门》载有右胁肿痛是脾火内伏,瘀血存注不散而致,用败瘀止痛汤。

  • 天行

    出《外台秘要·伤寒门》。指由天地间的疫毒戾气流行传播而引起的传染性流行病,如天行温疫、大头天行之类,所以天行是疫病的别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疫论》:“疫病者,……一方之内,长幼患状,率皆相类者,谓

  • 平人气象论篇

    《素问》篇名。平人,谓气血平调无病之人;气象,为脉气之动象。本篇主要讨论了平人的脉气动象,故名。文中论脉首重胃气,有胃气为平脉,胃气少为病脉,无胃气为死脉;并从人与自然界与四时气候变化的关系,具体讨论

  • 饿马摇铃

    针刺手法。指捻转时以大指向前为主,如饿马无力之状,故名。《针灸大成》:“其补者有饿马摇铃: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饿马无力之状,缓缓前进则长,后退则短。”

  • 时疮

    病名。见《外科活人定本》卷三。即杨梅疮。见该条。

  • 浮络

    指位于皮部的络脉。因为位浅如浮,故名。《素问·皮部论》:“视其部中有浮络者……。”《黄帝内经太素》杨注:“浮谓大小络见于皮者也。”临床上可根据其部位和色泽的变化用来诊断和刺血治病。

  • 后囟

    婴儿出生后,左右顶骨与枕骨形成的三角形骨间隙。参囟条。

  • 形气

    形,形体;气,脏腑组织的机能。正常情况下,形与气是相互协调的。任何一方出现偏盛偏虚,都是病态。参见形气相得、形气相失条。

  • 本草分经

    药物学著作。4卷。清·姚澜(又名维摩和尚)撰。刊于1840年。本书按药物归经理论进行编写。分通经络的药物(即按照十二经及奇经循行的药物)及不循经络杂品。此外,书中附脏腑内景图、十四经穴歌及经脉穴图、总

  • 小续命饮

    《伤科秘要》方。当归(酒炒)、通草各一钱,乌药、炒麦芽、香附(童便炒)、炙鳖甲、山楂肉各二钱,苏木、红曲各一钱半,红花、甘草各五分,牡丹皮八分。水、酒煎服。治跌打内挫,损伤筋骨,气血不通,瘀滞疼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