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应作裆内出。指髋关节前脱位。详胯骨出条。
鼓胀之一。《世医得效方·胀满》:“烦躁嗽水,迷忽惊狂,痛闷喘息,虚汗厥逆,小便多、大便黑,名血胀。”《医钞类编·胀病门》:“血胀,瘀蓄死血作胀。”《张氏医通·鼓胀》:“蓄血成胀,腹上青紫筋见,或手足有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司呼吸,鼻为呼吸出入门户,鼻正常的通气和嗅觉功能,须赖肺气调和,呼吸畅利。《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若风寒袭肺,则鼻塞,嗅觉不灵;肺有燥热,则鼻干
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为托盘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GB16。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至营。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位于瞳孔直上入发际1.5寸处;或于头临泣后1寸取穴。一说在“临泣后一寸半”(《针灸大成》)。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的吻合
病名。即阳明经部位的瘰疬而易溃难敛者。《冯氏锦囊秘录》卷十九:“瘰疬者手足少阳蕴热积滞所致也。二经多气少血,所以结核坚而不溃,延蔓串通。若阳明经则气血多而溃矣,俗名烂疬。”
相当于颊车穴。又称曲隅。《灵枢·杂病》:“顑(顋)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马元台注:“此穴在耳下曲额端,动脉环绕一周,故曰曲周也。”
见集验良方拔萃条。
五官之一。为听觉器官。耳的功能靠精、髓、气、血的充养,尤赖肾气的和调。耳的疾患多与肾有关,也和心、脾、肝等脏有关。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均循行于耳。耳与
推拿穴位名。见陈氏《小儿按摩经》,又称内八卦。围绕掌心周围八个穴位的总称。依离、坤、兑、乾、坎、艮、震、巽八卦为序排列。近第三掌骨小头处为离,近第三掌骨底处为坎,拇指侧为震,小指侧为兑,坎与兑之间为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