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法之一,亦是八法之一。即和法。具有调和、和解、缓和等作用。对不适宜于汗、吐、下的病证,则采用和法。又如轻微的寒证或热证,用轻剂的温药或凉药和之,使其气血调顺则微邪自去,也属和法。和之不已,再用取法
方书名。2卷(又有4卷本,内容同)。宋·吴彦夔辑。刊于1180年。作者选辑当时医案或民间所传的效方,大多附记医方的传者姓名及治验记录。内容包括诸风、感冒、中暑、心痛等各科三十余类病证。
【生卒】:九世纪【介绍】:唐代医家。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以医名于时,公元874~880年,曾任剑州(今四川境内)医学助教、药局奉御。他以古代有食医可治百病,将《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
四海之一。指胃。《灵枢·海论》:“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胃腑受纳饮食,故称。其气血输注出入的重要穴位,上在气冲,下在足三里。其症候:“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
【介绍】:见胡宪丰条。
病名。系有头疽生于上背部天柱骨(第七颈椎)之下者。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四。又名脾肚发、脾肚痈。证治见有头疽。
病名。泛指邪在筋骨或五脏较重的痹症。《灵枢·厥病》:“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张志聪注:“大痹者,风寒客于筋骨而为恶也。”又:“大痹者,脏气
见《本草纲目》。为小巢菜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脐腹部胀满疼痛。《张氏医通·腹痛》:“小腹痛满有三,皆为内有留著,非虚气也。”常由燥结大肠,热结膀胱或下焦蓄血所致。如症见便秘,小腹按之坚满,绕脐攻痛,小便黄赤,脉数实有力者,为肠腑邪实,宜大
《外台秘要》卷八引深师方。甘遂、芫花各一分,大戟三分。为末,用大枣十二枚(擘),先煎枣,取二升,内上药三方寸匕,更煎取一升一合,分二次服,以吐下为知,不知重服。治久病癖饮,停痰不消,在胸膈上液液,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