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哮喘

小儿哮喘

病名,又名小儿吼病。哮和喘是两种不同的症状,《罗氏会约医镜》:“喘者气急声高,张口抬肩,摇身撷肚,惟呼出一息为快,此肺经邪气实也。……哮者,其症似喘,但不如喘出气之多,而有呀、呷之音。呷者口开,呀者口闭,俱有声音,甚至隔壁亦闻,似痰结喉间,与气相击,故出入有声,此为痰火郁于内,风寒束于外。”哮喘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寒冷季节及气候急剧变化时发病较多。其病机与肺、脾、肾有关,薛铠保婴撮要》认为:“多因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外邪所乘”,使肺失宣降所致。由于肺气根于肾,如哮喘延久,肾气虚衰,并可出现肾不纳气上实下虚的情况,故有“急则治肺,缓则治肾”的治则。哮喘发作期,以平喘降逆宣肺化痰为主,用定喘汤五虎汤,痰多者,配合涤痰汤加减以豁痰。缓解期则宜调理脾肾如异功散黄芪紫菀,或六味地黄汤加胡桃,补骨脂

猜你喜欢

  • 豉饼灸

    隔饼灸之一。出《千金要方》。又称豆豉灸。将淡豆豉粉末用黄酒调和,制成6毫米厚的药饼,用细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施灸。适用于痈疽发背溃后久不收口,疮色黑暗者,可促使疮口愈合。

  • 膈中

    病名。《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脾脉急甚为瘈疭,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即噎膈。详该条。

  • 伏寒喉痹

    病名。见《喉科杓指》卷二:“此症肺经脉缓,寒重色紫,亦不太肿。内服凉剂,久之必烂。”指因寒邪伏于肺经所致。症见咽喉微肿不大,色紫,脉缓,属寒象。切不可作火邪治。治宜温散寒邪。可选用九味羌活汤加减;或用

  • 经行发狂谵语

    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正行发狂谵语,忽不知人,与产后发狂相似。缘此妇,素系气血两虚,多怒而动肝火,今经行去血过多,风热乘之,客热与内火并而相搏,心神昏闷,是以登高而歌,去衣而走、妄言谵语,如

  • 协热利

    病证名。指泄利挟有表热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亦有指热泻者。参协热下利、夹热自利条。

  • 颠顶骨伤

    病名。指头顶部骨损伤。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证治详见脑骨伤条。

  • 光藕节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即藕节,详该条。

  • 小满

    二十四节气之一。《嬾真子录》:“小满,四月中,谓麦之气,至此方小满而未熟也。”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渐饱满。

  • 白头疮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由湿热蕴结肌肤所致。皮肤生疮有白头,渐成脓,四周红赤,微痒而痛,甚则延及全身。治宜清热除湿解毒。内服黄连解毒汤。外搽青黛膏。相当于毛囊炎。

  • 支节

    指四肢骨节。支,指四肢;节,指骨节。《灵枢·师传》:“身形支节者,藏府之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