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下。生于正疔左侧,仍照常法治之。见疔疮条。
病名。疟疾之一。又称胃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叙论》:“病者寒热,善饥而不能食,食已支满,腹急痛,病以日作,名曰胃疟。六腑无疟,惟胃有者,盖饮食饥饱所伤胃气而成,世谓之食疟,或因诸疟饮食不节,变为此
即祛瘀活血。详该条。
病名。系指痈之发于颌下及其两侧者。多由肺胃热蕴,复感风热,痰毒邪火上冲所致。症见颌下及两侧红肿疼痛,连及口底及咽喉,妨碍饮食,身发寒热(《中医喉科学讲义》。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用仙方活命饮或黄连解
病证名。指因水土不习惯而发生的水肿。《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不伏水土者,言人越在他境,乍离封邑,气候既殊,水土亦别,因而生病,故云不伏水土。病之状,身体虚肿,或下利而不能食,烦满气上是也。”《医
气功学著作。5卷。唐·施肩吾撰,李竦编。此为施肩吾隐居西山时,与十余位道友讨论内丹术的资料综述,并参考了多种著作。书中主张以养形为先,次以补益精、气、神为基,形全气壮,再炼内丹以长生。此外还发展了内气
病证名。见《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八。指因病而突然失明的严重证候。包括“疮豆盲、惊风盲、久渴盲、久痢盲、久泻盲。”为邪毒偏盛,肝肾精衰的危象。
即手第三指。《灵枢·经筋》:“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
病证名。见《验方新编》卷五。婴幼儿夏暑季节,腹泻,排出物如水样。多因感受暑湿之邪,浸渍肠胃所致。其症多兼小便赤涩或小便不通。治宜清暑利湿,用四苓散加木瓜、木通、车前子。
①指肾。《灵枢·九针十二原》:“阴中之太阴,肾也。”②指两足之三阴经络。《灵枢·阴阳系日月》:“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