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148~1227【介绍】:金、元间道士,养生学家。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今山东栖棲)人。其时方士多以不死药惑人,实则多促其人速死。丘断言“有卫生之道,无长生之药”。以其善养生之道,成吉思
病名。《外科图说》卷三:“此证生于手阳明之间,初起如粟,渐长如赤豆,其痛不可忍,渐长大如杨梅之状,血不出,亦不生脓。毒从经络流于骨。有此疾者,宜当谨防。”
一种生理性变异的脉位。桡动脉从尺部斜向桡骨茎突背处侧,向合谷方向伸延。切脉位置应相应改变。
见《兰室秘藏·眼耳鼻门》。即助阳和血补气汤,见该条。
病名。见《外科百效全书》卷之四。即手发背。见该条。
痧证之一。指暑天感受秽浊所致的痧症。《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暑痧,头眩恶心,自汗如雨,脉洪拍拍,上吐下泻,腹痛或紧或慢。”治宜清暑化浊,用薄荷汤。参见痧条。
《医垒元戎》方。当归(酒炒)、川芎、白芍药、干地黄(酒蒸)各一两,石膏、知母各五钱。为粗末,水煎服。治妇人妊娠伤寒,身热大渴,蒸蒸而烦,脉长而大者。
即挑治疗法,见该条。
丛书名。裘庆元辑。刊于1924年。共三集,99种。裘氏取“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及“三折肱知为良医”之典,遂题名“三三医书”。所辑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各科临床、针灸、本草、方书、医案、医话、医论等各类
带下证型之一。多因肝郁久而化热,犯脾聚湿,湿热互结,流注下焦,损伤冲任带脉所致。症见带下淋沥不断,色黄或赤白相兼,粘稠味臭,胸乳胀闷不舒,精神抑郁易怒,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尿色黄等。治宜泻肝清热,利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