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简称懊憹。又名心中懊恼。指心胸烦热,闷乱不宁之状。多由外感热病误治,邪热留于胸膈,扰及胃腑;或因湿热内蕴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七方。石决明、防风、茺蔚子各二钱,人参、菊花、车前子各三钱。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米汤调下。治因肺肝风热,流入于目,泪多涩痛而致的白翳黄心内障,症见黑睛四边皆白,中心一
【介绍】:唐代眼科医生。扬州(今江苏扬州)人。与谭简同为当时眼科名医。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蟾酥,详该条。
润燥法之一。治疗外感凉燥或温燥表证的方法。燥气通于肺,燥邪初感,肺失清肃,肺津不能输布,故宜轻宣润燥。轻宣有轻浮表散的意思。根据燥邪有温凉之别,用药各有不同,凉燥犯肺表现为头痛恶寒、咳嗽鼻塞、咽干口燥
证名。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前阴内缩,包括男子阴茎、阴囊、睾丸上缩,及妇人阴户急,痛引入腹。多由足厥阴经受病而致。寒症居多。《张氏医通·前阴诸疾》:“阴缩,谓前阴受寒入腹内也。”也有属热症者。因
病证名。见《景岳全书·妇人规》。由于血虚而致经行或先或后,或先后无定期,血色淡红,量涩少等。因肝脾血虚者,兼见抑郁不乐,胸乳胀闷不舒,食少腹胀,便溏等,治宜补血为主,方用四物汤,寒加肉桂,热加黄芩;肝
病证名。指外受风寒或内伤生冷所致的暴泻。陈德求《医学传灯》:“冷泻者,鼻吸风寒之气,口食生冷之物,皆能作泻,此暴病也。宜用香砂理中汤。”参见寒泄、寒泻条。
病名。出《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奚魁蚬肉。系由脾胃积热,肝风上冲于目所致。《证治准绳·杂病》:“其状色紫如肉,形类鸡冠蚬肉者即是。多生睥眦之间,然后害及气轮而遮掩于目。”治宜洗祛瘀,内服祛风泻热之剂,
将药物含在口内溶化的服药法,多用于丸剂或锭剂。可按病情需要,含后将溶液缓缓吐出,如急性扁桃体炎,用山豆根、玄参制成的丸剂;或含后将溶液嚥下,如治肺阴虚证,用滋阴清肺止咳的丸剂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