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指小儿疮疡之由胎毒形成者。古人认为系因孕母恣食辛、热、煎、炒,或七情内火妄动,热毒传于胎中,致儿生后发为疮疡肿毒。治宜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仙人活命饮之类。
七气之一。《诸病源候论·七气候》:“寒气,则呕吐恶心。”参见七气、九气条。
即下颌支髁状突。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卷八十八方。荜拨、高良姜、细辛各一钱。水煎漱口。治跌打损伤,颧骨青肿,坚硬疼痛,牙车紧急,嚼物艰难,鼻孔出血,两唇掀翻。
即平肝熄风。详该条。
证名。见《医宗金鉴》卷七十二。疔疮的兼证。疔疮发生走黄,沿经络寻找,可见一根芒刺直竖,即是疔苗,在此针刺出恶血,再艾灸,可宣余毒。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相应脏腑的功能命名者。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巽为金井,经引髓海,络连肝膈……主血脉舒敛,舒则敷荣,敛生内照,曰定光廓。”因髓海属肾,肝藏血,肝肾同源,肾水足则肝血充实,目得
舌苔白厚而滑的舌象。表里证皆可见。伤寒邪在太阳,舌苔纯白而厚,口不干,舌不燥,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痛,脉浮紧,可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杂病里证,多为痰湿,宜健脾燥湿祛痰(见《伤寒舌鉴》)。
养生学著作。清·沈子复撰。1卷。刊于1877年。本书对于养病的方法提出了“六务”,即:知(病因何起)、忘(勿记在心)、拒(嗜欲勿肆)、看(置身病外如看他人一般)、耐(忍耐)、调燮(指思欲、饮食、起居诸
指伤寒病汗、吐、下、和、温、清等六种治法。